文档介绍:1 好朋友的手机馆后边有一片山,不大,不高,也不陡峻,山上生长着一片茂密的松树, 山路像任性的孩子一样在林子里弯弯拐拐, 跟人捉迷藏。写作间隙, 每天我都要到山路上走一走。那天下午我来到后山, 一边揉着有些酸胀的眼眶, 一边沐着凉爽如水的山风, 林子上方, 不计其数的松针齐齐摩擦发出海潮般的声音,唏――沙――唏――沙――, 听着多么心旷神怡啊, 就好像胸怀当中也有一片松林,又仿佛鱼儿在海水中游荡。“写作的人, 就要住在山边才好……”正这样想呢, 脚前忽然响起脆生生的女童的歌声:“找呀找呀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低头一瞧, 是一部手机,小巧的旧式翻盖手机,壳子是黑色,才唱了两三句又停了。如今哪个不用滑屏的智能手机呢?这种东西简直称得上古董了, 可是我却觉得格外亲切,因为我也用着一部这样的古董翻盖手机――它不能上网, 不能聊 QQ 刷微信看新闻玩游戏,连拍照的功能也没有,对一个躲到旅馆写故事的人来说,恰恰是最大的优点。会是什么人的手机呢? 是老头儿老太太,还是像我一样不爱与外界联系的书呆子呢? 四下望望, 山路上不见人, 附近亭子里也不见人, 这座山除了我少有人来。拾起手机, 翻开盖子,呀, 里头有几十条未读短信和几十个未接电话,从前天积累到今天。 2 发短信打电话的是同一个人,“好朋友”, 通讯录上唯一的名字。短信语气全是那么焦虑,“你在哪里? ”“怎么不接电话? ”“没事吧? ”“究竟怎么啦? ”“喂,给我回个电话好不好? ”……这样的手机,一两百块钱就可以买到,丢失了主人也不当回事吧,那个好朋友却急坏了。嗯,我要把手机交还给失主,就跟这位好朋友联系好了。我打“好朋友”的电话,嘟……嘟……嘟……才响了三下, 那头传来一个充满怨气的声音,劈头就问:“你怎么现在才打电话来? ”“啊,对不起……”我顿时觉得好抱歉,就好像我是手机主人。那头听出声音不对,换了一种担心的语气问道:“你是谁?我朋友怎么啦? ”我解释说:“是这样……我上山来玩,在亭子前边捡到一部手机,想还给失主, 就打了你这个电话, 因为通讯录里只有这个号码。失主是你的好朋友吧,你能帮忙把手机还给失主吗? ”说了这么多, 我意识到自己表达不准确,“上山来玩”, 究竟是哪儿的山?喜马拉雅山也是山, 阿尔卑斯山也是山! 正要补充, 那头“哦”一声, 恍然大悟地说:“你就在山上啊,那么你过了亭子一直往山上走,到岔路口往左拐, 再到岔路口往右拐, 又到一个有好几条岔路的路口走最小那条路,路尽头就是我的家, 222 号,我在家门口等你。”咦, 山上还有人家?从来没有见到过呀……是我初来乍到还不熟悉这座山吧。那么住在山上的, 会是什么样的人呢?是拥有隐蔽而又昂贵的小别墅的有钱人,还是世世代代住在山上的本地山民? 3 我好奇极了, 穿过亭子快步往前走, 一路只见到山麻雀、画眉、蝴蝶、蜻蜓、蚱蜢、蜥蜴,就是不见人,也不见房屋,只有草木。第一个岔路口到了,左拐。第二个岔路口到了,右拐。第三个岔路口大概在山肚皮的位置, 果然有好几条分岔, 其中一条小径半隐半现在草间行进。沿小径进去, 松树越来越高大, 林间越来越幽暗, 地上松针铺得厚厚的, 走着走着就没了路, 别说房屋, 连一片屋瓦都不见, 哪里来的 222 号! 怎么捉弄人呢?或是我走错了?正要转身, 左上方从空中传来电话里那个声音:“喂,你是来送手机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