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文档名称:

演示文稿煤层气藏形成条件及特征.ppt

格式:ppt   大小:4,909KB   页数:5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演示文稿煤层气藏形成条件及特征.ppt

上传人:太丑很想放照片 2022/6/9 文件大小:4.7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演示文稿煤层气藏形成条件及特征.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演示文稿煤层气藏形成条件及特征
第一页,共五十八页。
(优选)煤层气藏形成条件及特征
第二页,共五十八页。
第三页,共五十八页。
主要知识点
1、煤层气成藏要素:煤层条件,
压力条件和保存条是维持煤层气藏压力的重要条件。
第十四页,共五十八页。
(三)保存条件
煤层气藏保存地质条件主要包括良好的封盖层、上覆地层有效厚度、有利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构造条件等。
良好的封盖层可以保持煤层压力,阻止地层水的交替,使气体以吸附态存在,并减少游离气和溶解气的散失。
煤层条件、压力封闭和保存条件是煤层气藏形成和存在的3个基本要素。煤层条件是煤层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压力封闭是煤层气藏的必要条件;保存条件是气藏从形成到现今能够存在的前提。
第十五页,共五十八页。
二、煤层气藏类型
煤层气藏类型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气藏类型:
(1)钱凯等(1996)据煤层气富集区的成因,提出了将煤层气藏划分为水压向斜煤层气藏、水压单斜煤层气藏、气压向斜煤层气藏、背斜构造煤层气藏和与低压有关的煤层气藏五种;该分类方案偏重于煤层气富集区的成因,对气藏的构造类型缺乏系统和全面的考虑。
(2)赵庆波等(1996)根据构造和水动力提出了四种煤层气藏类型:压力封闭气藏、承压封堵气藏、顶板网络微渗滤水封堵气藏和构造圈闭气藏,该分类方案侧重于水动力影响,对其他控气地质因素考虑不周。
第十六页,共五十八页。
(3)孙平等(2007)以压力为主线、结合边界类型及煤层气藏自身的构造特征,提出了一套煤层气藏分类方案:
首先根据煤层气藏的压力形成机制,将其分为水动力封闭型和自封闭型煤层气藏两类。水动力封闭型可进一步区分为水动力封堵型和水动力驱动型煤层气藏两个亚类,结合边界类型将水动力封堵型煤层气藏细分为五个型;根据构造特征将水动力驱动型煤层气藏细分为三个型。自封闭型煤层气藏可进一步区分为三个型。
第十七页,共五十八页。
第十八页,共五十八页。
1、根据国内外煤层气勘探的成果和经验,影响煤层气富集的成藏的主要因素是水动力、构造应力和煤层展布形态等,在此将煤层气富集类型依据构造形态和成因划分为八类(王红岩等,2005):
(1)水压单斜型煤层气富集区:一般位于大型沉积盆地边缘,与大气水相通的区域性单斜煤层,其低部位常常有煤层气聚集,形成水压单斜气藏;
第十九页,共五十八页。
(2)水压向斜型煤层气富集区:一般为中小型盆地,这类气藏位于盆地内构造向斜部位,是由于大气水的渗流受阻形成异常高压,阻止气体向外扩散、渗流而聚集成藏;
第二十页,共五十八页。
(3)气压向斜型煤层气富集区:是指在盆地深部,煤生成的气体的扩散速率小于聚集速率,形成气压单斜气藏。具有埋深大、渗透率低的特点,是深盆气的一种。
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八页。
(4)断块型煤层气富集区:含煤盆地发育断裂错开连续的煤层,形成很多独立的煤层气富集区,形体上与断块油气藏相似;
第二十二页,共五十八页。
(5)背斜型煤层气富集区:是煤层气富集区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形成于背斜的核部。由于背斜轴部煤层节理或裂隙发育,因而具有产气量高、产水量低的特点。
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八页。
(6)地层岩性型煤层气富集区:由于煤层分叉或尖灭所形成的煤层气藏,多分布于陆相含煤盆地上倾部位。
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八页。
(7)岩体刺穿型煤层气富集区:在岩浆岩或盐岩较为发育的含煤盆地小,岩体刺穿形成一定程度的封堵条件,形成煤层气富集区。一般该类煤层气富集区的规模较小,很少一部分具有工业价值。
(8)复合型煤层气富集区: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上述煤层气富集区所共同构成。
第二十五页,共五十八页。
2、煤层气藏类型——依据煤阶划分
目前为人们所认识到煤的变质作用有6类:深成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岩浆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气水热液变质作用和燃烧变质作用。其中对煤层气的生成起普遍作用的是深成变质作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
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八页。
这6类变质作用形成了高、中、低煤阶煤层气藏,不同地区、不同煤阶煤层气藏的变质作用类型互不相同。本文将Ro<%的煤层气藏定义为未熟低煤阶煤层气藏,%<Ro<%的定义为成熟低煤阶煤层气藏,%<Ro<2%的定义为中煤阶煤层气藏,Ro>2%视为高煤阶煤层气藏。
第二十七页,共五十八页。
(1)高煤阶煤层气藏
一般情况下高煤阶煤层气藏都存在二次变质作用。先期发生了正常古地温下的深成变质作用和与之伴随的第一次生烃;之后在区域岩浆热作用之下发生了第二次变质作用,使得煤阶增高并发生第二次生烃。
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