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6
文档名称: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doc

格式:doc   大小:1,551KB   页数:15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doc

上传人:你是我的全部 2022/6/9 文件大小:1.5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 156

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制定


2 / 156

目录
第一局部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创设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时机


8 / 156

;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开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求善求美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根本的科学伦理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的在动力,对其终身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气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历,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与开展的主体,教师是学****过程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9 / 156

;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展总结与反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调节自身的学****能够独立和合作学****克制学****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能力的学****者。
三、课程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顾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周期比拟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本标准把小学六年学****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每个方面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中一些比拟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的重要容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惯。本标准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容,并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容融入其中。这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个学****容,分布在三个学段的课程容中。


9 / 156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因此,课程容局部还针对每个主要概念设计了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


10 / 156

第二局部 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开展奠定良好的根底。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保持和开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惯,开展科学探究能力;开展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 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标准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一〕科学知识总目标
,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安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1 / 156

;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开展和文明进程。
〔二〕科学知识学段目标
以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