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从《静夜思》谈小学古诗教学.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静夜思》谈小学古诗教学.doc

上传人:十二官 2022/6/11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静夜思》谈小学古诗教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静夜思》谈小学古诗教学
杨远远 【摘 要】众所周知,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从浩如烟海的古代诗卷中选入小学课本的诗篇,无疑更是文质俱美的佳作,它对学生性情的陶冶、灵魂的净化、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从《静夜思》谈小学古诗教学
杨远远 【摘 要】众所周知,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从浩如烟海的古代诗卷中选入小学课本的诗篇,无疑更是文质俱美的佳作,它对学生性情的陶冶、灵魂的净化、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借助文本,立足文本,进行富有成效的古诗歌教学呢?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进行多元化的独特感悟式教学是打破坚冰的尝试。本文仅以《静夜思》的教学为例,谈谈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策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策略 个性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17-01
《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词。我回想之前教学的种种心得及思考,细述如下:
一 达意——个性解读
读一首诗歌,首先应该疏通字词,扫除欣赏障碍,并理解其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清楚诗中所写的是何人何事。初读《静夜思》,我们应抓住形象勾勒出生动图景的三个词——“疑是”、“举头”、“低头”,且紧扣“思故乡”这三个字,明白诗人旅居在外,静夜看见月光照进屋里时,产生了地下结霜的怀疑,这使他联想起居住在故乡时亦曾有过的感觉,强烈的思乡感悟便涌上心头。这是一幅游子的“月夜思乡”图。
在关于“床”一字的解读中,学生出现了分歧,这出乎我的意料。其中大部分同学提出应理解为“眠床”,但有两位学生认为应理解为井栏或栏杆。这两位学生的理由是:如果理解为床,则诗人李白是将从窗外射进屋内床前的月光看作是地上的霜?但屋内的地上怎么会有霜呢?明显的,诗人看到的月光不是在屋内,而是在屋外。应理解为,将井栏或栏杆外、屋外地上的月光看作是霜,会更合情合理。这是两位有思想的学生,他们以文本为基础的颇具个性的解读不无道理,学生能深度解析文本,真的令我欣慰与钦佩。
二 入境——全员参与
古人云:“写诗容易解诗难。”所谓“难”就是指对诗歌深层次地理解和体味。因而在了解诗歌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境界。《静夜思》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境界:一个明月当空的秋夜,在一间寂寥森冷的客舍里,诗人夜不成眠,短梦初回。这时,透过窗户的皎洁的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凄冷的秋宵的寒意,诗人迷离恍惚中,以为地下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固而“疑是地上霜”。可是定睛一看,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他不禁抬头一看,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夜里的天空是如此明净,这时,早年居住故乡时类似的情景又浮上心头。他搔搔白发,渐渐地低下头,回忆起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
教师在引导学生入境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思考:如果你长大后,离开了故乡,离开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在这样的月夜下,你的心情将是怎样的?这时,学生们穿越时空,大胆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受到李白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情感的感染,同时也学到了朗诵古诗的方法。
三 品情——多样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