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6
文档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ppt

格式:ppt   大小:3,720KB   页数:14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ppt

上传人:太丑很想放照片 2022/6/12 文件大小:3.6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概说
第一页,共一百四十六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是一个很庞大也很沉重的题目,远非一次概说能够全部概出来的。宋朝诗人著名苏轼在七言绝句《题西林壁》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六页。
(1)嫡长子继承制
第十四页,共一百四十六页。
原始社会的早期,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选拔出来的,并不考虑血缘关系。禹建立夏朝后,改变了传统的选拔制,把王位传给儿子,血缘关系开始成为权力交接的主要依据。
不过,这种权力交接,主要是实行兄终弟及制,即哥哥死了,弟弟继位。这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影响的存在。到商朝第26代君主康丁,才开始实行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这是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可以说就是宗法制度的开始,为后来的宗法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西周王朝立国以后,从第二代君主周成王诵开始,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第十五页,共一百四十六页。
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只有一个是正妻,即嫡,正妻的儿子叫嫡子。其他妻子的儿子叫庶子。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继承王位者,必须是嫡长子,即嫡子中的老大。至于这位嫡长子好坏与否,不在考虑范围以内。如果正妻没有儿子,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的贵妾之子,至于这位贵妾之子是否年长,也不在考虑的范围以内。
概括起来说两句话: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第十六页,共一百四十六页。
因为嫡长子只有一个,只有他才能占据最高统治地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而造成的祸乱。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
四年后的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去世,他的儿子周成王即位,周公旦开始辅政,我国的封建社会从这一年正式开始的。
公元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
这之间长达2954年。
我国封建社会能够绵延近3000年而不变,和嫡长子制的确立有很大关系。
第十七页,共一百四十六页。
(2)封邦建国制
第十八页,共一百四十六页。
封邦建国简称封建 ,即所谓的分封制。
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就是说,周王室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诸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他们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诸侯受封后,成为地方邦国。周天子和邦国之间是有一系列的权力和义务的对应关系的。
第十九页,共一百四十六页。
诸侯对天子有必尽的义务,如朝聘、进贡、出兵役劳役等。诸侯也依照天子的办法分封卿大夫,卿大夫的领地称为采或者邑,因此叫做采邑制。(采读作蔡)
   采邑和邦国的性质不同,主要差异是:采邑没有邦国所拥有的独立自主的权力。                                               
   采邑又叫食邑,就是采邑里,每年税收归受封者所有。卿大夫也依此分封士。士是西周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个阶层,一般要靠自己的技艺和本领为卿大夫服务。
第二十页,共一百四十六页。
(3)宗庙祭祀制度
第二十一页,共一百四十六页。
宗法制度十分强调尊祖敬宗。
宗庙祭祀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按礼法规定,周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宗庙祭祀制度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塑造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而且也影响到中国周围的国家。
第二十二页,共一百四十六页。
天子七庙的建构如下:
   太庙居中,然后分左昭右穆排列,总共祭祀七代君主。第八代死后,就要毁庙。第八代是昭,所毁的庙自然是第二代。第九代是穆,所毁的庙应当是第三代。毁庙后,神主在太庙先祖的旁边,仍按左昭右穆的顺序排列。
第二十三页,共一百四十六页。
周代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对于维护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一传统被历代统治者继承,并有发展的势头,皇宫前,左宗右社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今天的北京故宫前,左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明清的宗庙,右侧的中山公园是明清的社稷坛,即左宗右社的格局。宗庙是宗法的标志,社稷坛是国土的象征。
第二十四页,共一百四十六页。
(二) 宗法制度影响下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二十五页,共一百四十六页。
从西周最后一个君主周幽王末年到东周第十四个君主周敬王末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这个时期,周王室已经衰落,各路诸侯为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频繁地发动战争。
   后人概括说:春秋无义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