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注骨质疏松
文/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
现在许多中老年人都有些补钙的意识,家里备点钙片,想起来吃一片,也知道多喝牛奶可以补钙。但究竟为什么补钙,怎样补,补多少,什么人需要补,单凭补钙就能预防和治疗加骨量。成人期摄入适量饮食钙可预防和减慢骨丢失;
维生素D:血液中若没有足够的维生素D,就会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
运动:可增加骨量,预防骨丢失,并可提高肌力和平衡能力;
吸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饮酒:长期酗酒可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因其活动减少,所用治疗药物抑制骨形成而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胃肠道疾病:导致小肠减少对钙、维生素D及其他营养物的吸收。
甲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影响骨代谢,降低骨量;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是造成骨质疏松特别重要的原因之一。
骨质疏松症有什么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沉默”的疾病,起始隐匿,很少有症状,在出现脆性骨折前是悄无声息的,因此被许多人甚至医生所忽视。有些患者表现为腰背部酸痛,大小关节痛,休息后不能缓解;牙齿松动,怕酸冷,不能咀嚼硬的食物;经常出现腿抽筋、怕冷、无力等症状。老年患者会出现身高缩短和驼背。
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绝经后妇女。除年龄、性别因素外,还有以下人群易发生骨质疏松:
瘦高个,低体重;
50岁后有骨折史;
有骨质疏松家族史;
40岁以前绝经的女性;
钙摄入不足,缺乏户外阳光照射;
吸烟或过量饮酒;
缺乏体力活动(经常卧床、或坐位);
狂热健身者或从事限制体重的专业运动员;
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甲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患者)。
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患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MBD)检查可以诊断骨质疏松症。有上述危险因素者,可在骨量开始丢失时,也就是50岁左右进行骨密度检查。儿童及青壮年时期不必检测骨密度。
将健康成人的骨量平均值定为-,大于平均值为正常骨密度,。
骨密度测量意义:
骨密度值
诊断
大于-
正常
介于--
骨量减少
低于-
骨质疏松
低于-
严重骨质疏松
什么人需要治疗骨质疏松
如果检测骨密度低于-,就需要进行治疗。若骨量减少,而伴有其他危险因素的老年男性和女性,酌情加以治疗。
以下是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具体选择应遵循专业医生指导。
基础补充剂
抑制骨吸收药物
促进骨形成药物
其他药物
钙剂
双膦酸盐
甲状旁腺激素
活性维生素D
维生素D
降钙素
维生素K
雷洛昔芬
锶盐
性激素
中药
前面谈到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