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作者于良史,唐代诗人,历史文献有关她的记载很少。只懂得她天宝十五年前后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作者于良史,唐代诗人,历史文献有关她的记载很少。只懂得她天宝十五年前后在世,曾经当过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的从事,后来为张建封所推荐,在公元756-758年担任过侍御史的官职。其五言诗清丽超逸,善于描摹物态风光,笔下时有警策之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雨洗山林湿,鸦鸣池馆晴”。五言律诗《春山夜月》之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也是和篇中具有精警动人的诗句分不开的。
首联破题,总揽全诗。“春山”和“夜”点明了这首写景诗的节令、时间、地点。春天的山中有诸多美好事物,诗人去欣赏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居然忘了归去。开头这两句,不仅点明了特定的描写对象,并且限定了特殊的景色氛围。同步,对作者的行为也作了明确的交代,形成一、二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因素,因此,首句中的“胜事”又是全篇诗情产生的源头。把诗人的自我形象置于春的夜景之中,形成有我之境。
如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和“赏玩忘归”的描述。究竟是什么“胜事”,令诗人流连忘返盘桓至黑夜,三四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仅仅两句,却足以把一种“胜”字呈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从构造上来看,“掬水月在手”句中的“月”,紧承第二句“赏玩夜忘归”中的“夜”;“弄花香满衣”句中的“花”,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如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澜。另一方面,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和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现出诗人的童心不灭和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以少胜多,一能当十。第三,“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和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尚有就是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的确是神来之笔。
置身山中月下的美景,诗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于是自然引出了四五句“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兴之所至,哪里还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