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2 / 21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多发伤诊诊疗规范
一、概述
多发伤是指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而这些创伤即使单独存在,也属于严重创伤。 温可达39℃以上.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二、检查
(一) 血象:病毒性感染血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
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二)病毒和病毒抗体测定及细菌培养加药敏:以判断病毒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
三、治疗
以对症处理、休息、戒烟,多喝水,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为主。
一、 对症处理应用解热镇痛及减少鼻咽充血和分泌物的抗感冒复合剂或中成药如乙酰胺基酚(扑热息痛)、双酚伪麻片、银翘解毒片等。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5 / 21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二、 抗菌药物治疗如有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菌选用抗感染药物,经验用药可选用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等抗生素。
   脑血管意外诊疗规范
一、诊断
(一)脑出血的特点:
1、多发生于40~60岁的人,多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2、常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3、起病急,进展快,常在短时间内达到严重的程度。
4、发病前,多有先兆症状,如:头晕、头痛、呕吐,随即出现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程度越深,病情愈后越差。有的病人有抽搐,大小便失禁。
5、可合并眼底视网膜出血,出现视物模糊等症状。
6、脑脊液检查可出现血性脑脊液,胞脊液的压力增高。头颅检查早期就可出现出血灶的高密度区,迟两周后检查出血灶可能吸收变为低密度区。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6 / 21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7、如果是内囊出血,则可伴见出血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象偏盲。有的还有失语,眼球凝视麻痹。
8、如果是小脑出血,则以枕部痛、眩晕、呕吐为早期症状,昏迷多见。病人眼球震颤明显,肢体共济失调等。
9、如果是桥脑出血,则一开始就见昏迷,瞳孔呈针尖大小,对光反应迟钝,四肢瘫痪,双侧面神经麻痹。有时有高热、呼吸不规则 。
10、如果是脑室出血,发病后即有深昏迷。去大脑强直发作,四肢软瘫,高热,呼吸不规则,血压不稳,脉搏无力。
   (二)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
1、多见于青中年人,多数患者有先天性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
2、平素常可有经常型的局部头痛,或头痛后晕厥史。
3、常突然起病,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伴有意识障碍。4、检查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并有轻偏瘫和椎体束征。 5.
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新鲜出血灶。 ,压力增高。头颅检查可无特殊发现,因血液混入脑脊液内可见等密度液体。 。
    (三)脑梗塞的特点
1、多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常有脑动脉硬化或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的病史。
2、病情进展缓慢,常会逐渐性加重或呈阶梯状加重。
3、多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一般睡眠时无明显不适,晨起则 出现半身无力或较偏瘫。偏瘫逐渐加重,或伴有肢体麻木、失语等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7 / 21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4、常合并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5、脑脊液检查压力不高,常规及生化检查也多正常。头颅检查可见低密度梗死区,大面积梗死可伴有脑水肿和占位效应。
(四)脑栓塞的特点
1、起病急,发病迅速,进展较快。
2、常有心脏病、心房纤颤、心肌病、心肌梗死的病史。
3、起病后常有昏迷、抽搐、偏瘫,有时还能发现因其他部位的栓塞而出现的症状。
4、脑脊液压力检查偏高或正常,有时可见红细胞。头颅检查及脑血栓形成类似,有时脑水肿较明显,在低密度区有高密度灶存在。说明病人可能有多发性脑梗塞。
(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点:
1、多发生在成年人,常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病史。
2、常突然起病,可有一过性失明,失语,偏瘫,眩晕,构音不清,共济失调,吞咽困难等症状。
,常可在一日内恢复。
二、治疗
    抢救脑血管意外的要点有:
1、一旦怀疑是脑血管意外,就应卧床休息。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并采取适当的抢救措施。当呼吸道阻塞时,应立即清理呼吸道;当出现呼吸骤停时,应立即做人工呼吸。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
急诊科前五种疾病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