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M
O
失眠针法研究
M
失眠针法的研究
一、引言
二、失眠的发病机理
三、调节昼夜阴阳节律是针灸治疗失眠的大法
四、“调阴阳五脏”针法简介
五、“调阴阳五脏”针法选穴依据
引 言
失眠是指经眠效率值(简称睡眠率)公式:
实际入睡时间
睡眠率= ╳ 100%
上床至起床总时间
根据WHO最新颁布的睡眠检测法,睡眠质量分五级:
一级:睡眠率70%~80% 睡眠尚可
二级:睡眠率60%~70% 睡眠困难
三级:睡眠率50%~60% 轻度睡眠障碍
四级:睡眠率40%~50% 中度睡眠障碍
五级:睡眠率30%~40% 严重睡眠障碍
二、研究方法
㈠研究工具
㈡治疗方法
㈢观测指标
㈣疗效判定标准
㈤资料整理与统计
㈠ 研究工具
⒈Epworth困倦量表
⒉自评焦虑量表(SAS)
⒊自评抑郁量表(SDS)
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⒌中医症状量表
⒍椎-基底动脉TCD检查
㈡治疗方法
⒈“调阴阳五脏”针法组(以下简称阴阳五脏组)
取穴:大椎、申脉、关元、照海
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膈俞
⒉传统针刺治疗组(以下简称传统针刺组)
取穴:主穴:神门、三阴交、四神聪
配穴:心脾两虚型:心俞、脾俞
心肾不交型:心俞、肾俞、太溪
肝郁气滞型:肝俞、太冲
痰热内扰型:内关、丰隆
阴虚火旺型:太溪、太冲、大陵
胃腑不和型:中脘、内关、足三里
㈢观测指标
⒈治疗前后Epworth困倦量表观察
⒉治疗前后SDS量表观察
⒊治疗前后SAS量表观察
⒋治疗前后PSQI量表观察
⒌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记分比较
⒍治疗前后TCD比较
㈣疗效判定标准
⒈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WHO最新颁布的失眠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睡眠率75%以上,停服安眠药
显效:症状缓解,睡眠率65%以上,停服安眠药
有效:症状改善,睡眠率55%以上,基本停服安
眠药或药量减少3/4
无效:症状如前,睡眠率没有变化,靠安眠药
维持
㈣疗效判定标准
⒉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应用自拟失眠观察表对中医证候进行调查,对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值及疗效指数进行比较。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
×100%
痊愈:疗效指数≥ 95%
显效:疗效指数≥ 70% < 95%
进步:疗效指数≥ 30% < 70%
无效:疗效指数< 30%
㈤资料整理与统计
将调查所得资料汇总后,首先进行复核、整理、编码和量化,然后输入SAS数据库,用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
计数资料计算率和构成比及其95%可信区间,用X2检验比较相关各组间的差异性。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进行描述,用t检验、F检验比较相关各组间的差异性。
三、一般资料
对于符合条件的11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调阴阳五脏”针法组(即阴阳五脏组)和传统针刺治疗组(即传统针刺组),进行一般资料的临床统计分析,两组性别、年龄、职业性质、既往用药史、病程、中医证型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现归纳如下,见表1~6。
表1 研究对象性别分布情况
研究对象 例 数 男 女
阴阳五脏组 59 34 25
传统针刺组 57 26 31
表2 研究对象年龄分布情况
研究对象 例 数 12岁- 25岁- 35岁- 45岁- 55岁- 65岁- 75岁- 最小年龄 最大年龄
阴阳五脏组 59 2 13 11 16 6 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