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乡风文明建设调研报告.docx

格式:docx   大小:2,873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乡风文明建设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幸福人生 2022/6/15 文件大小:2.8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乡风文明建设调研报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乡风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2
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
------中共东王集镇委员会
根据县委宣传部的部署安排,近期我们东王集镇组织有关人员就乡风文明建设有关方面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下:
一、当前我县农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立竿见影,而忽视了乡风文明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甚至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乡风自然会文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措施和力度缺乏。同时重视不够也反映在投入上,一些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无力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从目前我县实际情况看,合力建设乡风文明的工作机制尚未全面形成,仅靠少数职能部门单打独斗,推动起来当然比较困难。
2、目前农村社会风气主要还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因为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旧思想观念的冲撞,东西文化观念的交锋,不同思潮的激荡,致使人际关系日趋淡漠,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矛盾纠纷增多,与人为善、互爱互助的风气日渐淡化。由于文化生活单调,不少农民群众把打牌赌博当作了主要的娱乐方式。
3、农村宣传文化建设与需求还存在距离。一方面,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文化辅导力量严重不足。从目前了解全县13个乡镇看,专职在编文化干部仅有不到20人,且有些还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特长和经验。另一方面,大部分乡村文化活动场所档次较低,设备器材落后,与实际需求尚
6
有一定距离。由于受基础条件的影响,加之缺乏有力的组织和引导,目前在许多村,农民在业余时间,除了看看电视、玩玩棋牌外,很少有其他文化活动,有的村即使在重大节庆时搞点活动,也大多是因参加上级举办的汇演或比赛而为之。每年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等多形式文化下乡活动,虽深受农民的喜爱,但对农村文化建设不过是杯水车薪,难以使农民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
4、农民的文化素质还偏低。有受“跳出农门”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从我县目前农村层面看,中青年大都外出务工或搬入城镇居住,常住农村的人口中有近60%是50多岁以上的农民,这些农民基本上是小学或初中毕业。由于文化素质偏低,使农民面对农村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主体、就业方式以及农民内部的阶层分化日益多样化的形势,自我“免疫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等趋于多样化,而物质利益标准成为这种多样化的主导,成为是非善恶的主要判断标准,于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等思想滋生蔓延。文化素质偏低也使农民面对新技术、新产品等新生事物时崇尚保守,小农意识盛行。
三、推进我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总结以上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地的成功做法,结合我县目前农村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乡风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它不仅是社
7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大量典型事例给我们启示,凡是注重乡风文明建设的地方,经济发展得就好。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切实转变观念,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2、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更加浓厚的乡风文明建设氛围。一要在宣传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灵活运用好政府网站、手机短信、公益广告、广播喇叭等现代传媒,不断加大乡风文明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率和参与率。二要在引导上下功夫。继续通过开展“道德评议”、“文明新人(事)评选”等活动,培养和选树身边的先进典型,并给予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营造一种见贤思齐、文明向上的风尚。东王集镇韩圩、合兴、元邦等村这方面的做法就很有借鉴意义。三要在规划上下功夫。在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全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实施方案,根据各村环境特点、经济基础和群众意愿,按照因村制宜的原则分步实施。
3、加强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第一,完善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紧紧抓住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强县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投入;县、乡财政要真正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纳入财政盘子,设立专项基金;同时发动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赞助,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在盘活闲置文化设施、加强管理和维护、提高利用率的基础上,增加“花色品种”,加大建设颇受群众喜爱的休闲广场等基础文化设施。第二,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坚持把经常性、分散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较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有关部门每年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技下乡活动要进一步创新形式,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