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名词解释 : 答:就是以固体废物中可降解的有机物为对象,通过生物(微生物)的作用使之转化为水、二氧化碳或甲烷等物质的过程。 2. compost : 答:堆肥化( composting )就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由人工培养的工程菌等,在一定的人工条件下,有控制地促进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堆肥化的产物叫堆肥(compost )。 : 答:通常指堆肥开始到堆肥温度升高再到开始降低为止的阶段。在发酵池内进行。一次发酵期约为 4-12天。 : 答:二次发酵时将主发酵工序尚未分解的易分解及较难分解的有机物进一步分解,使之变成腐植酸、氨基酸等比较稳定的有机物,得到完全成熟的堆肥成品。一般,把物料堆积到 1~2米高度进行后发酵,后发酵时间一般在 20-30天。 : 答:堆肥的腐熟度是指堆肥中的有机质经过矿化、腐殖化过程最后达到稳定的程度。 : 答:生活垃圾的蚯蚓处理技术是指将生活垃圾经过分选,除去垃圾中的金属、玻璃、塑料、橡胶等物质后,经初步破碎、喷湿、堆沤、发酵等处理,再经过蚯蚓吞食加工制成有机复合肥料的过程。简答题 ? 答: C是堆肥化反应的能量来源,是生物发酵过程中的动力和热源; N是微生物的营养来源,主要用于合成微生物体,是控制生物合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反应速率的控制因素。如果 C/N 比值过小,容易引起菌体衰老和自溶,造成 N源浪费和酶产量下降;如果 C/N 比值过高,容易引起杂菌感染,同时由于没有足够量的微生物来产酶,会造成 C源浪费和酶产量下降,也会导致成片堆肥的碳氮比过高,这样堆肥施入土壤后,将夺取土壤中的氮素,使土壤陷入“氮饥饿”状态, 影响作物生长。因此,应根据各种微生物的特性,恰当地选择适宜的 C/N 比值, C/N 最佳为(25-35) : 1。 ? 答: 堆肥原料特性有: (1) 密度 350~650kg / m3 ; (2) 组成成分(湿重)%有机物含量不少于 20% (3) 含水率 40% ~60 %; (4) 碳氮比(C/ N) 20:1 ~ 30:1 。(1) 潜伏阶段适应新环境(2) 中温阶段(亦称产热阶段)嗜温性微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机物——释放热能——温度不断上升。微生物:以中温、需氧型为主,通常是一些无芽胞细菌。细菌——水溶性单糖类放线菌和真菌——纤维素和半纤维素。(3) 高温阶段 45℃以上:嗜温性微生物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嗜热性微生物活跃复杂有机化合物如半纤维素、纤维素和蛋白质等开始被强烈分解。 50℃左右进行活动的主要是嗜热性真菌和放线菌; 60℃时,真菌几乎完全停止活动,仅有嗜热性放线茵与细菌在活动; 70℃以上微生物大量死亡或进入休眠状态。微生物在高温阶段生长过程细分为:对数生长期、减速生长期和内源呼吸期(4) 腐熟阶段微生物活性下降,发热量减少,温度下降。嗜温微生物又占优势,对残余较难分解的有机物作进一步分解,腐殖质不断增多且稳定化,此时堆肥即进入腐熟阶段。降温后,,堆肥物孔隙增大,氧扩散能力增强,此时只须自然通风。 ?范围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