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管窥科技与诗之间的“战斗”关系
田榕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
摘要: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切科学领域的发明、发现、进展都被社会大众顺 其自然地理解为人类福音,而诗、诗人以及一切和诗有关的事物则似乎同样顺其 自然地被“边缘当我们再次说起“神童”时,有几人会将其与作诗联系起来?我们脑中所想到的 恐怕不是中小学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竞赛金奖也是少年科技班。文理之争的真
正战场并非报纸、电视,而是世人的价值判断一一韩寒倒确实是个中国当下年少 成名的奇迹,不过可惜的是,韩寒无论如何不是诗人,如果他是诗人,甚至如果当 年新概念作文时韩寒写的是长诗,他还会如此功成名就吗?在当今社会?难。
(三)厮杀
现实中的斗争总是残酷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科技与诗之间的斗争也不例外, 当然,这种残酷往往不是表现为肉体的支离破碎,而是表现为内在精神的病变、崩 溃甚至被摧毁,而且,更为特殊的是,他所摧毁的不是敌人,而是自身之信徒。
虽然我们前文更多地是在谈论科技同诗之间的不同、冲突、斗争,但是我们都明 白,现实之中科技同诗其实并非永远泾渭分明、区别独立,而是常常相互交融,甚 至融为一体,如用卡拉0K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滚滚长江东逝水》一一作为单 独个体,科技同诗(以及以诗为代表的人文艺术)如影随形之下的共同影响、作用 才是常态。而问题在于,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一个人真的从始至终只被动或片面地 完全接受科技与诗单一方面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不但可能甚至是不 可避免地终将被其深深伤害,被科技伤害的例子如:争议美国科学家尼古拉•特 斯拉,以及更典型的弗兰肯斯坦等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走火入魔的科学怪人、狂 人一一因为对于科技的过度执着或信赖,最终带给自己甚至人类无穷无尽的灾难; 因诗而带给自己甚至他人灾难的例子如:现实中过分执着、沉迷于“诗意”“诗 境”的理想精神世界,或者过于敏感于世事情感的最终自杀的众多诗人,以及更 典型的北村小说《水土不服》中一次次自杀的主人公诗人康生……
我们或许可以说,被科技与诗任一方“完全占据”都是危险的一一这一结果有点 像某些枪械,其自身过强的射杀敌人能力不可避免地会给己方带来后座力伤害 ——我们甚至或许可以预测,科技与诗歌任一方的“完全获胜”都是危险的,因 为它们的完全胜利似乎都不意味着人类的幸福,而在这个意义上,科技同诗的斗 争则是有益处的,毕竟这种斗争能够更好地保证我们客观上不会轻易地被某一方 完全占据。问题是,这种斗争会持续吗?它们之间的斗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剖析
(一)起因
应该说,科技同诗歌之间的不和谐甚至斗争,根源于双方的不同。世上互不相同的 事物千千万,确实未必一定意味着竞争或斗争,如果我们仅仅把科技理解为一种 “求新、求效、求便捷”的“载体”,一种物质的、外在的、形式层面的“载体”,
把诗歌不无偏颇地理解为“求真、求善、求永恒”的精神的、内在的、本质层面 的“主体”,科技与诗确实不存在什么对立甚至斗争的可能。无论写在书本上的 诗,还是呈现在电子屏幕上的诗仿佛确实看不出什么不和,更不用说斗争的身影, 相反,科技似乎极大地帮助、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一一真的如此吗? 正如研究文学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识到文学不能简单地分为“形式”与“内 容”,因为“形式”其实何尝不是内容,对某些先锋诗有时甚至形式才是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