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围术期凝血功能监测
生理性 凝血 抗凝 动态平衡
病理性低凝状态——出血
病理性高凝状态——血栓形成
手术患者老年人已占到30-50% 合并糖尿病、血栓性疾病的增多, 性DIC因已有大量凝血酶形成
低分子肝素钙:抗Ⅹ为主,副作用小同时抗凝弱抗栓强。预防和治疗慢性或代偿性DIC
华法令 竞争抑制维K 2 7 9 INR监测
血友病 8因子缺乏 全血 新颖冰冻血浆 冷沉淀
椎管内麻醉
溶栓治疗 >10天
阿斯匹林> 5天
华法林 > 4天 且INR <
肝素 皮下4天 静脉6h 且aptt正常
低分子12-24h〔量大24h〕
2021/1/12
16
凝血监测
凝血酶原时间〔PT〕
用于检测外源凝血系统Ⅶ 、Ⅱ、Ⅴ、Ⅹ
口服抗凝剂治疗时监测的主要手段
正常参考值11-13秒
PT>正常值的倍异常〔3s〕,凝血因子<30%
PT延长见于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或功能低下,纤溶亢进
PT衍生INR
口服抗凝剂〔华法令〕-,术前应<。
2021/1/12
17
Thromboplastin
Patient's PT
Normal
ISI
INR
Ortho
16
12
Dade
18
12
Simplastin
21
13
Thromborel S
24
11
Manchester
38
2021/1/12
18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用于检测内源凝血系统缺乏最可靠的挑选试验
肝素监测的主要手段
正常-秒,
PT>正常值的倍异常〔10s〕,凝血因子<30%.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
正常值:70-140秒
临床意义:特异性差,在判断不缺少凝血物质的前提下,主要用于指导肝素抗凝和鱼精蛋白拮抗效果。
2021/1/12
19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3P
临床意义:DIC早期阳性率达90%,大手术、严重创伤等阳性,阴性见于正常人、DIC晚期、原发纤溶症等。
D-二 聚体
临床意义: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由于原发性纤溶〔正常〕与继发性纤溶〔显著增高〕,用于鉴别原发性纤溶亢进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增高见于DIC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栓性疾病,前兆子痫,慢性肾病等。
2021/1/12
20
可在床旁完成的监测:
血栓弹性描记仪〔TEG 〕
声凝分析仪〔Sonoclot 〕
血栓弹性描记仪〔TEG 〕
凝血和纤溶连续的全过程
15-20分钟
为国际标准化参数
快速,早期,有诊断提示
2021/1/12
21
血栓形成
纤维溶阶段
血栓形成及溶解过程
R启动过程凝血因子综合作用
MA血凝块最大强度,80%血小板其次是纤维蛋白原
a角K角反响血凝块形成的速率
2021/1/12
22
术前综合评估
1. 理解病史 既往凝血状况,有否出血性疾病和服用抗
凝药物史〔停药时间〕。
检查工程: 凝血四项PT(Pa、INR) 、 APTT、TT、Fib和血小板计数。
分析:首先,看血小板计数和Fib,由于它们是凝血的主力,临床出血性疾病大多数是由于这两者数量缺乏或质量引起。如这两者正常,PT、APTT、TT时间延长那么分别代表外源途径、内源途径、共同途径有问题。
准确的诊断应做更多的检查,由专科医生作出。
2021/1/12
23
围术期处理
围麻醉期,麻醉医生只能根据病史和患者的病理生理以及有限的检查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缺乏、血中存在抗凝物质、纤溶亢进作出判断和处理,对病人内环境进展调整。
看出血的范围、速度、术野是否有血凝
块,作出初步判断。
PT(Pa、INR) 、 APTT、TT、Fib和
血小板计数。
对凝血和纤溶的
全过程进展理解。
〔ACT〕。
5. D-二聚体、FDP。
〔钙〕、血小板,酸碱平衡情况、体温、血色素。
2021/1/12
24
血液制品使用
背景:
凝血功能检查异常并非必然引起外科大出血;研究显示:
当凝血因子浓度<正常的50~60%时,PT和APTT才延长超过正常值
当凝血因子浓度<正常的30%时,才可能发生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