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汽车维修行业职业病防治培训资料
| 工作总结 | 商务报告 | 项目展示| 商务展示 |
(4)慢性中度中毒:多有慢性轻度中毒症状,并有易感染和(或)出血倾向。符合下列之一者:1、白细胞计数低于4000 /mm3和光敏效应,为黑斑区;
凡物体温度达1200度以上时,辐射光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
随着温度升高,紫外线的波长变短,强度加大。手工电弧焊接电弧形成的紫外线属中波紫外线。这种波长可以透过人体的皮肤角化层,被深部组织和真皮吸收,并且能损伤眼角膜和结膜。
红外线又称红外辐射,可分为:
(1)长波红外线,波长为大于39um至1mm,能被皮肤吸收,只产生热的感觉;
(2)中波红外线,波长为大于1400nm至3um,能被角膜和皮肤吸收;
(3)短波红外线,波长为760nm至1400nm,可被组织吸收引起灼伤。
物体温度愈高,辐射强度愈大,其辐射波长愈短。手工电弧焊接时可产生全部上述波长的红外线。电焊红外线可使人产生热的感觉,使血液和深部组织加热,产生灼伤,眼睛长期接受短波红外线的照射可产生红外线白内障和视网膜灼伤。
手工电弧焊接时由于焊条和母体焊件,含有不同合金元素和各种化合物,在焊接电弧的高温作用下,,以气溶胶状态析出多种有害气体,同时还产生大量的电焊烟尘。
不同工作地点或不同工件焊接时的发尘量和空气中的烟尘浓度可有较大的差别。这往往与焊条的种类、焊接操作时间长短、同一时间焊接的焊枪数目、焊接电流强度、操作场所的容积和通风等情况有密切的关系。
电光性眼炎
[概述] 电光性眼炎是眼部受到紫外线照射所致的角膜结膜炎。常见于电焊操作及产生紫外线辐射的场所。在高山、雪地、沙漠、海面等眩目耀眼的环境下工作者,因眼长期接受大量反射的紫外线,引起类似电光性眼炎的症状,成为血盲。
[临床表现] 急性电光性眼炎在眼部暴露紫外线后经一潜伏期才开始出现症状,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照射方向、辐射剂量及照射时间。潜伏期最短的为0.5h,最长不超过24h,一般为6-12h,故多在夜间入睡前后发病。
轻症者仅有眼部异物感或轻度不适,重者有头痛,眼部烧灼感和剧通,高度畏光、流泪和眼睑痉挛。急性症状可持续6-24h,但不适症状在48h内逐渐消失。检查时可见面部及眼睑皮肤潮红,重者可见红斑,结膜充血,球结膜水肿,角膜上皮点状或片状脱落,角膜知觉减退,瞳孔痉挛性缩小,多数病例有短期视力减退。
长期的重复紫外线照射,可引起慢性睑缘炎和结膜炎,结膜失去弹性和光泽,色素增生。
[诊断]根据GBZ9-2002
根据眼部受到的紫外线照射的职业史,和以双眼结膜、角膜上皮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参考作业环境调查,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结膜角膜上皮的损害,方可诊断。
眼部受到紫外线照射于24h内出现下列任何一项表现者,可列为观察对象:
(1)轻度眼部不适,如眼干、眼胀、异物感及灼热感等;(2)睑裂部球结膜轻度充血;(3)角膜上皮轻度水肿,莹光素染色阴性。
(3)诊断标准 有紫外线接触史,并具有下列表现者即可诊断。
眼部异物感、灼热感加重,并出现剧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角膜上皮脱落,莹光素染色阳性,放大镜或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呈细
点状染色或有相互融合的片壮染色;并可见到上下眼睑及相邻的颜面部皮肤潮红。结膜充血或伴有球结膜水肿。
[处理原则]
(1)暂时脱离紫外线作业
(2)急性发作期,应采用局部止痛,防止感染的治疗,%
---1%丁卡因溶液、软膏及抗生素眼药水。如眼通可以忍受,少用甚至不用丁卡因,以利于角膜上皮细胞的修复。
2.其他处理
(1)观察对象 观察病情24h
(2)急性电光性眼炎 脱离接触紫外线作业或休息1-2d,重者可适当延长(不超过一个星期)
[预防]电光性角结膜炎虽然不致永久性视力减退,但发病颇多,严重影响出勤率。根据调查,我国目前患电光性眼炎的最常见工种为电焊工及电焊辅助工。
1.对眼睛的预防
人造紫外辐射源除工业、科学实验用途外,对人体辐照几乎都是有害的。如果在生产中不能很好地执行现有的防护操作规程,紫外线对眼的伤害就有可能发生。
如电光性眼炎的发生,常见于那些流动分散的电焊弧源或未经正规训练的临时操作工。所以加强对操作人员进行眼睛防护知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工艺改革 实现生产技术焊接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程序化,避免个人手工操作,是预防紫外线辐射危害的根本措施。
(2)技术防护 对紫外线辐射操作现场应进行一定的屏蔽,以免危及周围人员,增大辐射源的距离,进行距离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