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流水线快速换线
作者:刘洪波 文章出处:工业工程网资料区2006-08-29 12:06:49阅读:2731次
----降低能率损耗,提升效率的利器
在我们的生产中常会有以下的问题:员工每天都忙碌不停,但生产任务为什么老 是完不成、验证,对策检讨,标准化制定。对改善后的换线方法进行数 据化的分析、检讨,验证、确认改善效果,直到达到标准换线的时间;
第六步:标准化实施,所有生产线水平化展开。围绕新的方法提供培训,将最后 的标准化换线实施于观测线,并以点带面地展开于其它线,同时完善相关资料;
第七步:标准化维持,持续改善。对流程实行监控,不间断地汇报换线部分的业 绩表现。
在推行过程中要订定标准换线时间,换线前后两款产品的节拍时间或者说标准工 时不同、平衡率不同都会影响换线时间。一般来说,同一系列,前一规格产品的节拍 时间比后一款产品的节拍时间短,那么换线时间要稍长(比如
4个点换成8个点同8
个点换成4个点相比);不同系列的产品比同一系列的产品换线时间要长(比如 408 换成428同408的8个点换成6个点),平衡率高的换成平衡率低的比平衡率低换成 平衡率高的切换要快。
在这以我们现有的雨刷组装为例,大致说说流水线的切换技法及注意点,从文件 资料及人、机、料、法、环管控方面入手,首先,组长要清楚知道本组明天(或当天) 装配哪几款产品?每一款产品相应的文件资料是否齐备?每一款组装需要多少人作 业,人员如何调配?相应岗位作业员对作业方法是否清楚、熟练?机器设备是否够用 且全部可动?模具是否齐备且可用?使用到的工装治具有哪些,是否已调试好且可 用?物料是否已全部配齐,数量是否准确?放置的位置是否清楚?每一款产品的生产 数量是多少,需装配多长时间?何时开始供料最适合,供料的先后岗位是否清楚?如 何制作首件及填写《首检验报告》?换线过程,前后工序人员如何更有效地配合以尽 快完成上一款装配?余料如何管控并清退出现场?周转箱、半成品的处理?如何及时 地发现、反馈、处理异常等;然后,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必要时需寻求上司支援; 最后,在生产、换线过程中,统筹调配相关资源,达到快速切换流水线。
当然,快速换线需依赖于相关的基础工作:良好的 6s维护、生产线的平衡、员 工熟练的作业技能、供料员对产品和工艺的熟悉及积极的工作心态、现场管理者的调 控统筹能力、机器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点检、工装设备的日常管理、相关部门的配合、
相关管理规定的执行力度等。
改善是点滴的积累,持续不断的改善才能不断地优化生产系统,以达到提高生产 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换线功能
在生产计划的下达过程中,一道工序被安置于某个具体的时间上, 其所处的环境会错综复杂,除了直接与它冲突的工序以外,一些表面上与它无关 的工序也会对这道工序造成影响,其原因就是存在‘换线’因素。
换线因素分成‘合‘因素和‘换‘因素两个。
.'合’因素
一些特定的工序并非在最早可能的时间开始最好, 而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 内,与同类型的工序合并在一起生产最好。 比如机械行业中一些标准件的 生产,单独开工一次的成本过高,最好把很多次生产合并在一起。或者说, 通常一道工序的开工并非为一个计划生产, 最好把一段时间内的生产要求 一次都完成,这就是合并的因素。
.‘换’因素
一些特定工序与它前后的工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