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集体”上岸.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集体”上岸.doc

上传人:紫鹃 2022/6/21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集体”上岸.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集体”上岸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今天这个会的主题是《文化选择,文化发展》。题目的意思似乎是想回答这样的问题:要作什么样的选择,才能发展文化?我想,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必然要讲理论、讲论证、讲推理,必然要运用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讲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因而显得很玄远、不切实际。但它所反思的现象一一科学、道德和审美等人生经验和社会文化现象都是现实的生活实际。因此,哲学又不可能丝毫脱离现实的人生。这就好比仙女一样,深居寂寞冷宫,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但仙女思凡,没有不动凡心的仙女,凡心一动,就要下到人间生儿育女。哲学的仙女在本质上也是有凡心的,只是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的仙女有一个从超凡到思凡以至下凡的漫长过程。
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一词的特定的、具体的含意,似乎就是一种作为超感性的东西的知识,哲学与形而上学同义。这种意义的哲学自柏拉图起,在西方思想史上占主导地位达两千余年之久。但是如果把亚里士多德对老师的批评算在内,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开始起也就可以算得上哲学自我批评的发展史,是哲学的非哲学化的发展史。一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基本上实现了哲学的非哲学化,哲学离开了作为超感性东西的知识的传统形而上学宝库,而在其他非哲学的文化活动,如语言、科学、道德、审美等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西方现当代哲学已把自己化解为语言的哲学、科学的哲学、道德的哲学、审美的哲学等,甚至现在有的哲学家提倡讲电视的哲学、电脑的哲学……凡此种种,都说明西方现当代哲学要把哲学化解到非哲学中去。哲学不过是对其他文化活动的一种理性反思,离开了其他文化活动,哲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因而也就没有自己的位置。

中国哲学需要外来刺激

下面谈谈中国与西方。我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靠读《论语》《孟子》《左传》《史记》之类的东西长大的,我对中国古典的感情,至今仍然很深很深。
我念西南联大哲学系,之所以喜欢上了西方哲学,除贺麟先生在《哲学概论》课堂上讲黑格尔哲学,讲“荷出污泥而不染”是辩证法,对我有影响外, 还受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课程的影响,冯先生学贯中西,结合西方哲学讲中国哲学,重分析,把我的兴趣从中国引向了西方。
我觉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大优点是重群体意识,使这个群体显得有雄狮般的威力。自汉武帝用董仲舒,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一元化之后,此种思想统治更显示了中华帝国大一统的威力,中华帝国成了几千年来的“东方巨人”。但是这里也潜藏着一个隐忧。就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过于重天人合一那种混沌的整体,强调不分人我,不分人与天,不分人与自然。此种无我、忘我之境,玄则玄矣,美则美矣,诚然高远而令人陶醉!但一个人过于沉湎于此种“天人合一”的整体之中,则不免:
(1)把自我淹没于群体之中,缺乏自我的个性和独立创造性,每个人只会按我所属群体之“我们”的意旨而言、而行、而思,不敢言个人之所言,行个人之所行,思个人之所思。
(2)把自我湮没于自然整体中,以致“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我命在我不在天”等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意识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能占主导地位。
所以,我主张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吸纳西方传统的以“主客二分”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的精神,以伸张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