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七十年代的影像记忆.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七十年代的影像记忆.doc

上传人:妙玉 2022/6/21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七十年代的影像记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七十年代的影像记忆
王树洲我是1970年由所在公社推荐到辉县电影队工作的。推荐的缘由是我的钢板字刻写得好。上班前一天我还在生产队的麦场上干着农村最重、最累的体力活“脱坯”,光着脚丫子,站在泥水里,身上脸上全是泥……
这么一个偶七十年代的影像记忆
王树洲我是1970年由所在公社推荐到辉县电影队工作的。推荐的缘由是我的钢板字刻写得好。上班前一天我还在生产队的麦场上干着农村最重、最累的体力活“脱坯”,光着脚丫子,站在泥水里,身上脸上全是泥……
这么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很幸运,在电影放映队呆了一年多时间就转入文化馆从事摄影工作,从此与摄影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学习摄影,首先学习暗房技术。在王世龙、周振华老师指导下,学习配药、冲胶卷、洗放照片,并经常跟着他们到拍摄现场学者下乡采访。我从朋友那儿借来一部前苏联产的基辅135相机,又从拍电影的摄影师那儿找了些盘装的黑白电影胶片,便开始了自己的摄影初学阶段。
我踏踏实实地学习暗室操作的每一项技术。对显影液的配比、显影时间的控制、照片放大的密度以及反差和层次反复试验。在暗室,我每天工作到深夜,常常一干就是通宵。暗红色的灯光下,看着相纸在显影液里慢慢显出影像,真是一种快乐。我白天一边操作相机,一边记录每一张拍摄的数据,包括时间、地点、光线角度、光圈与快门速度,待冲洗后逐张对照。在当时没有测光表的情况下,这对练就准确曝光的基本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辉县当时的“学大寨”艰苦创业,在全国影响越来越大,相应的摄影宣传工作也越来越多,单位为我配备了一台海鸥120双镜头相机,拿着这台相机我开始奔波于各个水利、交通建设工地和各种社会活动。几年里,我的相机不停地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场景,至今工地上那些憨实、朴拙的面孔还历历在目。那是我人生中一段最为辛劳的时期,同时也是一段永难忘却的记忆。
那些时日,为了拍摄的需要,我经常爬烟囱、登楼梯、上树,有时还带着梯子拍摄大场面。由于年轻,由于对拍摄的痴迷,从不顾及劳累,可谓干劲十足。
70年代后期,我也经常到山里去拍摄一些太行山人生产、生活方面的图片。山里交通虽然略有好转,但多数偏远山村几乎与世隔绝,村民几乎一辈子没有下过山。辉县山区许多地方的山上、山腰、山下都有村庄,却因峭壁阻断不能直接往来,动辄要绕几十里的山路,有的地方根本无路下山,人或家畜摔下悬崖的事情时有发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让太行山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状况发生了大的变化,他们用汗水争取粮食的丰收并享受丰收的喜悦,一串串金黄的玉米挂满庭院和大树的枝杈,他们从山上采回山楂、核桃、柿子等,成片成片的红红的山楂铺在崖上、路旁、石头房顶,成为南太行标志性的风情景观。我每每陶醉于太行山民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拍摄了大量照片。
70年代,报纸、刊物上发表的图片大部分都是摆拍的。那时候我们也想不出新花样,就跟着报纸、刊物学。记得在一座水库大坝建设即将竣工的时候,七八家新闻单位去现场拍照。大家都在同一个角度,由领导统一指挥拍摄。其间反复拍摄多次,直到满意为止。一些大的山体爆破,几百吨炸药填好,在爆破之前,也要通知新闻单位和电影厂,让他们把场面拍摄下来。有时候,我们下去拍照片,为了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