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文档名称:

九省通衢-湖北.ppt

格式:ppt   大小:10,973KB   页数:2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九省通衢-湖北.ppt

上传人:iris028 2022/6/23 文件大小:10.7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九省通衢-湖北.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九省通衢-湖北
黄韵霏
李秋霞
周礼国
邹欢欢
湖北在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
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因地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
都渐渐销声匿迹,惟独神农架至今仍然不断有野人目击消息频频传来,或许是这里的生态环境更神奇,或许是这里的人文关怀更亲切,或许是它们眷顾这片生息久远的故土家园?正是由于它们的眷顾,更为这条地球上最亮丽的风景线平添了几分神秘壮美的色彩。
恩施大峡谷位于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是清江大峡谷一段,峡谷全长108公里,其中百里绝壁、千丈瀑布、独峰傲啸、原始森林、远古村寨美不胜收,主要有大河扁、大小龙门、云龙河瀑布、前山绝壁、马寨绝壁、朝东岩隧道、车坝水库、罗针田农庄、天楼地枕电站、铜盆水森林公园、屯堡至大龙潭清江漂流共11个景区,极具开发价值的达300平方公里。除了河小峡谷大,最大的景观特色是两岸典型而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有天坑,有地缝,有天生桥,有溶洞(200多个),有层层叠叠的峰丛,还有近乎垂直于峡谷的大断崖……
民俗
湖北地方文化汇东西南北之长,承楚文化之绪,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创造和发展了富有楚文化传统的多种艺术形式
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壮族、蒙古族等55个民族。
湖北省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教俱全
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中国许多地方的风俗。然而这一习俗是因从纪念屈原而来,使得屈原的家乡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湖北各地赛龙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乡。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们早早就把龙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龙舟便纷纷下水了,一条条"黄龙"、"白龙"、"红龙"、"青龙"劈波斩浪,箭一般前驶,锣声、鼓声、吆喝声、喝彩声响成一片,江河两岸观看赛龙舟人们黑压压一大片,那场面实在壮观极了。
传说屈原投汩罗江死后,他的故乡乡亲秭归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屈原身体消瘦了,便用箬叶包米饭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龙舟装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属龙管,以为是龙王送来的角黍,便不敢食。这就可让屈原食用了。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夏至七月以后,酷热的夏夜把武汉市民从家中“赶"出来,不得不到街道两旁摆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一个,老者、儿童、青年、少妇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见少妇、姑娘身着短裤、裙子睡在街头上,大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鲜。然而当地人却习以为常。
武汉是中国有名的三大“火炉城”之一,夏季气温高达40摄氏度左右。酷热难耐的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汉特有的民
习"竹床阵"。
皮影戏
、着色雕制而成, 是一种图案艺术。所表现的人物、景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皮影戏的表演者点上机油灯,手持皮影在幕布后上场。舞台形象便靠强烈的灯光将皮影投射到白布上。表演者边舞边唱, 题材主要以历史故事为主。伴奏的乐器共有“5件”:即木琴、套锣、笛子、鼓(一鼓、双面鼓、两套鼓)和撞铃。
  皮影戏演奏者来自农民,群众和演员有着共同的感情和兴趣。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深受山区群众喜爱。在保康,皮影戏流行数百年而不衰。到了近代,随着文化娱乐活动的日益丰富,皮影戏才逐渐隐退。如今在山区农村,只有在喜庆之日,才能偶然上门表演。近几年来,先后有北京电影制片厂以及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等媒体来襄樊市保康县采访报道了皮影戏。
  湖北省襄樊市保康县马良镇张家岭村三组的张家戏班,表演皮影戏至今已有30余年,在本地享有盛誉,经常应邀在剧院、景区表演
孝感与别地的嫁女风俗不同,流行夜晚嫁女的风俗。新娘出嫁上轿的时间一般在二更天,新郎、媒人以及抬嫁妆的都打着灯笼随行,以四更左右到达新郎家为宜。据说夜间行人稀少,可以避免闲人窥轿,保持新娘贞操。现在虽没有花轿,但仍然保持了夜嫁女的习俗。嫁娶是人生大事,从前孝感人从订亲到完婚要经过五道程序:一允许酒;二过贴(庚贴);三谋媒;四报期;五完婚。完婚前还要行告祖礼、加冠礼。 告祖礼是新郎向祖宗举行祭拜,请来掌礼先生和乐班按程序进行。祭祀歌词为四言结构,主要内容是请神祖临堂,施恩赐福。加冠礼在行告祖礼后进行,是给新郎命名的仪式。掌礼先生呤加冠歌,给予新郎加冠带履。
长阳巴山舞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它是由土家人喜了乐见的民间古老的“跳丧”经长阳覃发池等民间舞蹈工作者收集整理,改革创新而发展起来。它一经问世便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