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鲁迅的翻译思想_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作者/谢飒 一、鲁迅的文学翻译 (一)时代背景 长期以来,鲁迅被认为是思想家、文学家,是文化旗手,其实,他还是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活动以翻鲁迅的翻译思想_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作者/谢飒 一、鲁迅的文学翻译 (一)时代背景 长期以来,鲁迅被认为是思想家、文学家,是文化旗手,其实,他还是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活动以翻译起,以翻译终,他翻译的数量和重要性甚至超过他自己的创作作品。鲁迅是思想家型的翻译家,他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往往带着自己某一方面的深化思索。鲁迅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力图通过翻译改革来丰富中国文学的形式,从而达到改革整个中国社会、变更国民的颓废精神的目的。他认为要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就必需改革中国文学,提倡白话文,而这一切正依靠于“硬译”带来的文化冲击。中国人素来对自身文化怀有剧烈的自信,拒绝指责和变更自身的文化;加上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排外心情,导致当时任何反对国学的行为都会惹来非议和指责的状况出现,因此,鲁迅试图通过翻译西方作品来改革中国文学的道路,挽救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由此可知,中国新文学的形成应当是由翻译而不是原创写作起先的。 (二)鲁迅翻译的作品 鲁迅翻译的作品主要是针对国民精神、世界学问,“不取媚于群”,这是始终贯穿其翻译始终的问题,其翻译思想主线是复兴中国,“起其国人之新生”。鲁迅之所以选择翻译外国作品,是时代的须要,更是鲁迅本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1905年,俄国革命后,鲁迅主动支持热心苏俄文学的新秀的出版工作,帮助他们创办未名社这个现代文学团体。鲁迅不断地把大批的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翻译到中国。他翻译的《死魂灵》《毁灭》等是其中的代表作。他译写的《摩罗诗力说》《坟》再次重申了复兴中国的志向。1907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哈葛德、兰格的《红星佚史》,1908年,鲁迅、周作人翻译籁息的《裴彖飞诗论》,都有剧烈的复兴中国的志向。1907-1908年,鲁迅在翻译活动中强调了时代精神、国民精神、世界学问,转而倾向于浪漫主义刚健激俗的人格品质,勇毅起新的独立行为。鲁迅通晓多种外语,这就让他的翻译范围有很大的延长空间。 二、鲁迅的翻译思想 众所周知,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是近代翻译理论最有影响力的,他翻译的《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都能背”,《天演论》对鲁迅的确有很大的影响。鲁迅在仔细地考察探讨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内容和其翻译作品后,依据自己探讨的结论、翻译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丰富的翻译阅历,接连发表了数十篇专题性的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很多观点和看法,他不赞同严复的“信”和“达”的翻译标准。 鲁迅对于“达”字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归化”的译法应是“意译”,国人译出来的文章可能会很通顺,但已不忠实于原作了,“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他写道:凡是翻译,“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鲁迅所说的“保持洋气”,其实就是“信”,就是让译作保存“异国情调”,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他的主见得到了后人的认可,事实上,它与我国翻译界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的含义是一样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