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汗症中医辨证治疗.docx

格式:docx   大小:1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汗症中医辨证治疗.docx

上传人:lajie 2022/6/26 文件大小: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汗症中医辨证治疗.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汗症中医辨证治疗
  R723 A 1672-3783(2011)06-0325-01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感冒后遗留咳嗽的临床疗效。 方法 临床选择感冒后遗留咳嗽36例,用古方“一味散”加味辨证施治,视察疗效。 结果 汗症中医辨证治疗
  R723 A 1672-3783(2011)06-0325-01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感冒后遗留咳嗽的临床疗效。 方法 临床选择感冒后遗留咳嗽36例,用古方“一味散”加味辨证施治,视察疗效。 结果 %。 结论 加味一味散治疗感冒后遗留咳嗽疗效明显。   感冒后遗留咳嗽 ;加味一味散      临床上常见很多因感染时邪而发病者,症见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咽喉肿痛、肌肉酸痛、乏力,谓之感冒。经西医综合治疗数日后表邪已解,高热已退,诸症渐消。但入里之邪仍滞留肺中不解,与内热痰饮互结,肺宣降清肃功能失常,遗留咳嗽,久治不愈,病者甚是苦痛。近年来,我们采纳古方一味散加味辨证治疗感冒后遗留咳嗽36例门诊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均来源于门诊,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16岁,平均年龄41岁。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职业分类:农夫32例,干部职工3例,学生1例。36例患者均为复诊病例。病程最短者5天,最长者20天,。全部患者均经胸透、X拍片检查、痰检而解除呼吸系统的其他疾病。临床表现:①共同表现:咳嗽连声不断,胸闷气短,或顿咳气急,胸肋震痛,或干咳无痰,稍微头痛,鼻塞咽痛,口干舌燥。②不同表现:部分病人咳嗽顽固,夜间尤甚,不得平卧,咳痰粘稠或白稀持续数日而不愈。   2 治疗方法   《中国验方集》中收录清、沈金鳌撰《沈氏尊生书》载有“一服散”,方剂:大半夏三个、杏仁七个、乌梅二个、罂粟壳二个、阿胶一钱、生姜十片、紫苏十叶、甘草一钱。主治:“天行嗽,感时行之气作咳也,盖因时令不正人多感冒,以致痰盛寒热,或鼻塞声重,宜一服散”。参照古人阅历,经过探究与实践,我们在古方的基础上再依据患者表现出的不同临床症状随症加味,辩证施治。方剂组成:法半夏12克、紫苏10克、杏仁10克、乌梅10克、阿胶10克(烊化冲服)、罂粟壳9克、生姜3克、甘草6克。随症加味:①干咳气逆,痰少费劲,咽喉干痛,烦躁易怒,舌红苔薄而黄干,脉弦数者加麦冬、代赭石、川贝母、沙参、山栀(炒)以清肝泄火,养阴止咳。若邪传大肠,腑气不通,大便干结者,加生军、瓜娄仁以泻热通便。若咳嗽痰中带血,加白芨、生藕节、茜草炭以凉血、活络、止血。②咳嗽频繁,痰粘阻喉不易咳出者,加地龙、蛤壳、杷叶(灸)、陈皮以降气、化痰、解痉、止咳。③咳嗽痰黄稠,低热盗汗,苔干少津,脉细数者,加竹叶、沙参、地骨皮、石膏、桑白皮以滋阴清热润肺。④久咳而气短,动则汗出,痰淡薄,舌质淡嫩,苔薄白腻,脉缓虚软者,加太子参、茯苓、黄芪、白术(炒)以补气固表健脾。   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体温37℃以下,咳嗽完全消逝,肺部听诊清音,舌象正常,其他症状全消。    显效:体温正常,咳嗽明显削减,肺部听诊清音,其他症状基本消逝。    无效:治疗中断,无法判定。   4 治疗结果   服药4~6剂痊愈者27例,占75%;服药7~10剂而愈者8例,%;服药3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