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农耕文化解释.doc

格式:doc   大小:40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农耕文化解释.doc

上传人:2982835315 2022/6/26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农耕文化解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z.




二〇一七年六月
目 录
1简介
2农耕文化:农业开展的历史支撑
3农业文化与农耕文化 

4是一种持续的存在,所谓
-
. z.
“时乃天道〞("尚书·大禹谟")。在此持续的存在之中,没有一个最后的终点,反而是“终则有始〞,即四时在变化中周而复始,终点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
如"易经"“恒〞卦之彖辞所说:“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东坡解释说:“物未有穷而不变者。故‘恒’非能执一而不变,能及其未穷而变尔。穷而后变,则有变之形;及其未穷而变,则无变之名;此其所以为‘恒’也。〞而“利有攸往〞,就是“欲及其未穷也。夫能及其未穷而往,则终始相受,如环之无端〞(此处及以下东坡语均自"东坡易传"卷四)。正因时间是一种持续的存在,故对其计量是为了方便,而不必是出于其本质。
在常人眼里,四时循环是常规的天象。"逸周书·周月"说:“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而“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这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得出的结论。时虽有序有常,也可能“无常〞。惟在变易的通则之上,“无常〞也是“常〞。所以东坡解释“恒〞卦的象辞之“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说:“雷、风,非天地之常用也;而天地之化所以无常者,以有雷、风也。故君子法之,以能变为恒;
-
. z.
‘立不易方’,而其道运矣。〞
简言之,四时循环是建立在“变〞的根底之上,即变化是比循环更根本的准则。因此,周而复始的循化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终则有始〞说的是终点之后一个新的开场;四时仍是四时,但春夏秋冬却是新的春夏秋冬。近代中国人承受进化论之后,对这类貌似循环论的观念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里面有相当深邃的道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古人关于时间和变易的根本论述,最集中地表现在"易经"一书之中。王弼所说“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周易略例");既是对"易经"根本精神的简明概括,也最能表现古人对于自然的态度。那有序而常变的“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在充分成认天道以变为恒而四时有序的背景下,人的行为就应当“与时偕行〞,既不失时也不逾时,尽可能“与四时合其序〞("乾·文言"),同时也要“适时之变〞。
对古人而言,天人是相通的。把观察到的天象描述出来,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辨析其与人世的关联。故“恒〞卦的彖辞又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东坡进而解释说:“照〞的虽是日月,“运之者天也〞。以“日月之运、四时之变〞来说明“恒久不已之道〞,是“明其未穷而变〞。故“寒暑之际,人安之。如待其穷而后变,则生物无类矣〞。圣人“观其所恒,而天下万物之情可见矣〞。 

-
. z.
以天人相通为根底,中国农耕文化的核心是认识到并明确成认自然资源和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主温饱层面的“寡欲〞,在此根底上实行仁义;而并不非常强调“开发〞,反而把很多这类行为视为人(个体的和群体的)“多欲〞的表现。在成认人在面对自然时能力有限的根底上,古人又充分认识到人的潜能是相当强大的(不管性善性恶)。人一旦“多欲〞,采取进攻性的举措,触及的方面可能是很多的,在态度上甚或可以说是无限多的,包括自然,也包括人本身,最后可能危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因此,从天子到庶人,其所作所为都要因时、顺时、随时,“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礼记·月令")。人可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根底上利用自然,而不是反过来站在自然的对立面去榨取甚至破坏自然。所有人,包括帝王在,其行为可以有相当的自由,但以不超越自然为限度。所以古代特别警觉“人主〞的“多欲〞,因为那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敬天但以人为本,不一定尊崇一位绝对全能之神。如果略作理想型的表述,在这样的社会里,天和人之间永远是互通的。君主是天之子,他在人间代替天执行天道;但天道是否真正得到贯彻,却表现在老百姓方面,所以说“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君主了解民视民听的一个方式是“采风〞,即通过搜集各地的民歌民谣了解民间的喜怒哀乐,也由此知道自己的统治是否仍代表着“天命〞。
“道〞或真理不必来自超人世的上帝,是中国文化一个极其关键的特色。经过孔子诠释的夏商周
-
. z.
“三代〞,被推崇为黄金般的理想社会。正因为天道是“终则有始〞,所以理想社会可以在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