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话说铜鼓:铜鼓天气
铜鼓,是壮、布依、侗、毛南、瑶等民族的敲击体鸣
话说铜鼓:铜鼓天气
铜鼓,是壮、布依、侗、毛南、瑶等民族的敲击体鸣乐器。因通身用青铜铸成而得名。 追根溯源 关于铜鼓的记载,自汉以来常见。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中有云:“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这是对铜鼓的最早记载。骆越系秦汉以前百越民族中的一个部族,即今之壮族等壮侗语族群。隋唐以来特殊是两广、滇、黔、川和湘西等地的文献中常见有关铜鼓的记载。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描写铜鼓形象时写道:“蛮夷之乐有铜鼓焉,形如腰鼓,一头有面,鼓圆二尺,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洪亮,不下鸣鼍。”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50厘米,高约30厘米(个别的较大)。铜鼓平面曲腰、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鼓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据有关专家探究,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可分为8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广西北流出土的一面铜鼓,、面径166厘米,重300千克,为迄今世界上发觉的最大铜鼓,号称“铜鼓之王”。 权力象征 古代铜鼓多为歌舞伴奏,而舞乐又与祈年、赛神等宗教活动严密相联。清代张澍《续黔书》的《黔中曲》有“迎神一曲鸣铜鼓”之句,生动地描写了古代江南楚地人民在江河上用铜鼓参与赛神的情景。在广西宁明县左江上游的花山,有一幅高50米、宽170米的沿江巨型崖画,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古代骆越人敲击铜鼓赛江神的活动。 然而,古代少数民族贵族首领,曾以占有铜鼓数量的多少作为权力大小的象征。部族头人或酋长们,把铜鼓用于祭祀、典礼、召集部众和指挥作战,以显示自己驾驭和行使统治的权力。铜鼓还是地位和财产的标记。《隋书・地理志》:“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中有:“南蛮酋首之家皆有此鼓。”那时,居住在岭南和西南山区的各少数民族,既不分民族,又无统属,多以聚居的平坝或山蚴为单位,称为峒,一峒或多峒推一长者为首领,称都老或酋长,铜鼓即为他们所占有。假如失去铜鼓,就意味着统治地位的丢失,而缴获铜鼓那么作为成功的象征。后来,部落首领地位衰落,铜鼓又为豪富之家全部,用于宴饮伴奏,以显其耀。 伴歌佐舞 在少数民族的民间生活领域,铜鼓是被当作乐器运用的。至今广西的壮族,贵州的苗族、瑶族等,都流传铜鼓舞。关于铜鼓舞,壮族还有这样的传闻:古时有个壮家青年到龙潭去放鸭,突然不见人和鸭子的身影。其父提刀出寻,却见儿和鸭已被妖怪弄死,情急之下一怒杀死小妖并放火烧了妖怪的老巢。老妖见小妖斗不过老人,便在龙潭挖个深洞,通到老人床下,想淹死熟睡的老人。当水流到床下洞口时,却被一口铜锅堵住。老妖无计可施,只得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