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陶渊明审美化的人生观.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陶渊明审美化的人生观.doc

上传人:lukas 2022/6/27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陶渊明审美化的人生观.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陶渊明审美化的人生观
  摘要:在陶渊明身上,文学才独立存在,读书与写作才那么自然而然成为生命的一局部,既是方式又是目的。现实是审美之中的现实。这样的现实形成文字,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面对多元化的急躁时代,他对人生的审美化态度和从而形成被眠〞。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说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二、诗意的生活
  对陶渊明的研究已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具有总结性和里程碑性质的研究出如今五四以后,代表性的观点有:鲁迅先生的金刚怒目说、朱自清的道家田园说、闻一多的个人闲逸说、朱光潜的人格风格说。当然还有陈寅恽王瑶等大家,他们根本都从陶渊明主导思想的角度研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事实上,陶渊明生活在先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其思想组成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仅以一种思想或某几种涵盖之,似乎不太可能。但本文又认为这些研究仍都是中肯的,因为六朝时期各种思想泛起,作为一个文化人,时代文化特征必然要在它的心理及诗文中留下纷繁的印记。
  关键是,作为文学家、诗人,它的特质是什么呢?另外六朝时期除了思想的纷杂外,还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它的表现又在哪里呢?我想应该在于文学审美意识的觉悟。中国文化中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宗教意识,因此对于宗教意识并不强的中国文化人而言,其心理世界是值得讨论的。随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逐渐成熟,由六朝开场有了自觉意识的文学,在中国文化人的心理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慰抚灵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的教育思想,也是从这样的文化背景出发,用“美育〞来代替宗教。陶渊明对人生的审美态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陶渊明活在诗意里。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诗意成为一种人生哲学。陶渊明陶然期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理论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般都鄙视力役,看不起农业劳动,更不消说去发现挖掘农业消费中的诗情画意和参加劳动后的感受与体验了。魏晋时代的清谈之风盛行,清谈家以不染事务为高雅,远离劳动为时髦。出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山水诗盛行而讴歌田园之章那么大为逊色的状况。有人以“山水诗〞为陶渊明定位,忽略了陶渊明自身独特的价值。朱自清先生就认为田园才是陶渊明的独创。陶渊明的“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自然和山水,与谢灵运等人又有所不同,陶渊明这里的自然,不仅是脱世的名山秀水,也不仅是自然的生活方式,更主要的是审美的、文化的第二自然。审美功能在使个体精神的安宁和超脱方面对陶渊明极为重要。
  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就不仅仅是诗的题材领域的拓展问题,也不是放下文化人的架子与村夫野老交往的问题,它反映的恰恰是一个文化人的特质--真正的农民是不会把面朝黄土背朝天视作一种享受的。陶渊明眼中的田园不再是孔子门徒、游侠剑客、簪缨世家、清谈雅客眼里的农夫野老等下等人的生活圈子。他眼里的农村,已是过滤了因战乱导致的荒芜破败、扶犁把锄的艰辛、粗茶淡饭的清苦、布衣褐服的寒酸的优美田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