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河豚养殖
河豚养殖
河豚育苗
一、亲鱼的来源
亲鱼是进行鱼类苗种生产的前提。拥有数量多、质量高的亲鱼是搞好苗种生产的先决条件。亲鱼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直接从自然海区捕捞亲鱼  在河豚的繁殖季节,直接从自然的卵发育成熟并排卵。
(三)激素组合投喂  日本学者对养成的红鳍东方鲀亲鱼用促黄体生成素类似物胆甾醇颗粒和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甾醇颗粒组合投喂,开发了有效获取成熟卵的新方法。卵径800 微米以上的亲鱼一次投给促黄体生成素类似物胆甾醇颗粒400 微克/千克体重,使100 %个体达到卵成熟之后,接着投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胆甾醇颗粒,经过96~120 小时后亲鱼集中排卵,可有效地得到成熟卵。运用本法可利用养成的3 龄鱼作为采卵亲鱼进行采卵。
暗纹东方鲀主要是靠收集挑选野生性成熟且性腺发育好的亲本用于人工繁殖。对于接近成熟的亲鱼,即性腺达
Ⅳ期中及Ⅳ期末的亲鱼,可用药物进行人工催产,促使其快速成熟并排卵。主要催产药物有促黄体生成素类似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白鲑脑垂体及鱼脑垂体(PG )等,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均可。综合已有人工催产成功经验,其注射模式为:① 促黄体生成素类似物100~250 微克/千克体重;②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 000~2 500 单位/千克体重;③ 促黄体生成素类似物50 ~300 微克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1 000 单位/千克体重;④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1 000 单位加白继脑垂体l 毫克/千克体重;⑤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 000~1 200 单位加鱼脑垂体2~3 毫克/千克体重加促黄体生成素类似物15 微克/千克体重;⑥ 促黄体生成素类似物90 微克加鱼脑垂体2~6 毫克/千克体重。
注射溶剂为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可加适量维生素B1或维生素C 。注射部位分腹部肌内注射(背鳍基部下l~2 厘米)和胸腔注射(注射针头从胸鳍基部向胸腔内与身体呈45°角插入0 . 5~1 厘米),以胸腔注射效应快。注射剂量和模式应根据河豚的种类和成熟度酌情处理。 
六、采卵、人工授精及孵化
1、采卵
亲鱼雌雄比例为1 : 2 注射激素后,按性别分开放于池中,要加强管理及检查。催产效应时间一般为24~96小时。采卵多在凌晨进行。自行产卵的亲鱼虽然不多,可所产的卵子质量好,受精率高;不能自行产卵以及收集的性腺发育至V 期的性成熟亲鱼,应及时进行人工授精,采卵时应一次全部采净。
2、人工授精
用干法或湿法人工授精均可成功。
(一)干法人工授精  两人配合操作,先用湿布将鱼头部蒙住,一人提亲鱼的头部(使腹部向下),另一人左手抓住尾部,右手自上而下(向生殖孔方向)缓缓推挤腹部,成熟卵即会顺利流淌出来,把卵挤入搪瓷盆或其他光滑塑料容器内,然后加入精液,用羽毛轻轻搅拌均匀,再加清水搅拌,静置5~10 分钟后,换水两三次,至水清为止,倒入孵化器中孵化。
(二)湿法人工授精  先将卵子挤入盛有清水的塑料盆中,再加入精液充分搅拌后静置,而后多次换水,洗去多余的精液,再倒入孵化器中孵化。
3、运输
若是在河豚产卵场授精的受精卵,则需及时运向育苗场,一般采用20 升的塑料充氧袋装运。先在袋内加入5 ~10 升无污染水,然后放人受精卵20 万~40 万粒,充足氧气后扎紧袋口。远距离运输时,可在充氧袋中加抗生素(氯霉素50 毫克/升),以防止细菌繁殖。运输途中温差应控制在士l ℃ ,可将充氧袋放入盛有海水的容器中,并需遮光运输。
4、孵化
河豚鱼卵是比重较大的沉性卵,具弱粘性,孵化时需采用充气或流水的方法,使卵子浮起,避免沉底结块。
(一)孵化方法  一般使用透明聚乙烯圆筒式孵化器直径60 厘米、高100 厘米、容积180 升。也有用锥形底圆柱形孵化网箱的,其直径100 厘米,高70 厘米左右;如用常规家鱼孵化器,使用较多的是锥底容器。因为河豚受精卵为粘着沉性卵,用这种容器从底部充气,使卵在容器内上浮滚动,不致沉底,充气量以卵子不沉底结成块为标准。流水孵化,流水量开始时每天循环2~3 次,后逐渐增大,孵化前达每天10 ~15 个循环。180 升孵化器孵化前期可放卵50 万~100 万粒,即将孵化前可将密度降为20 万~30 万粒。这样可避免受精卵沉底结块,又可保证充足溶氧和良好水质。
(二)孵化条件  孵化在光照度为500~800 勒的弱光下进行,光照过强和过暗都会降低孵化率,孵化时水温为14
℃ ~25 ℃ ,盐度为0‰~32 ‰。具体温度和盐度依不同种类而不同。在一定范围内,随水温升高,孵化速度加快,但孵化率会随之降低。孵化周期16 ℃~17 ℃ 时需9~10 天;15 ℃ ~18 ℃ 时需6 ~7 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