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实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 页 共 96 页
①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②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③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④生:(略)
⑤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悲伤)
⑥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沟通)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3)小结:是啊,“月是家乡明,人是家乡亲,树高千丈,饮水思源”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变更,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悲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悲伤读一读这首诗。
(4)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观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识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观赏其次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长。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提示:假如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1)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2)师仿照“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日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育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依次,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察,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育实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爱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沟通。
六、反思: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开发课程:立足课程,拓展延长。
4、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5、敬重特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显明生动的形象,真实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化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绽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敏捷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2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