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诗词鉴赏之间接抒情的几点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重在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诗人毫不掩饰地袒露胸襟, 学生欣赏起来一目了然, 而间接抒情涉及的内容宽泛, 表露的情感较为隐晦, 需要学生掌握其基本的表达形式及特征, 才能深入体味作者在诗文中蕴含的情感。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即景写情, 因景生情, 此时的景物不再是自然之物, 而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意趣迁移到所见之景上, 眼中的各种意象就被感染上了作者的情愫,情和景融合在了一起。如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是诗人闲暇旅途中的所见有感,诗中选择了诸多秋末冬初的意象,木叶飘零,鸿雁南归,北风呼啸,江水寒凉。种种意象, 展现了无尽的萧条与凄凉。诗人羁旅在外, 客居他乡, 睹物思怀, 不禁愁肠寸断, 泪流满面。诗人借助江上早寒时凄清的景色, 抒发了自己怀乡思归的凄楚之情。再如王昌龄的《闺怨》,把深闺里的少妇当作叙述主题, 描写从前她一心希望夫君能够早点鱼跃龙门, 虽一人只身在深闺但并不觉得愁苦。可是当她登上楼头, 春光融融, 杨柳依依, 田野间随处可见出双入对的踏青之人,而自己却独守空房,与丈夫天各一方,惆怅、惋惜之情不免涌上心头。诗文中生动细腻地表现出闺中少妇的情感变化:自己是否会像这路边的杨柳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枯黄褪色?一想到此, 便悔不该当初让丈夫远走他乡, 建立什么功业! 诗人用白描手法传神地描 2 绘出深闺少妇的哀怨之情、失落之意、相思之苦。二、用典言志,抒写心怀古人在创作时常常会通过典故来表情达意。有时有些内容不便在诗文中直接表露出来, 就需要借助一些历史故事、引用前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 抑或是抒发对当前国事、自身阅历的感慨。用典会使诗文情感表达更含蓄,更委婉。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诗人选取了四则历史故事来讽喻当时的朝政, 抨击当时大权在握的韩? 腚忻疤煜轮? 大不韪, 草率北伐, 想侥幸成功的错误行径。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满腔的报国之情, 流露出诗人渴望北伐、收复中原的愿望。接着又回想当年宋武帝先后打败了后燕、后秦, 从而声名显赫, 而宋文帝在战略上急于求成, 仓皇北伐, 最终功败垂成。由此表明作者想一心收复沦陷的国土,又不想草率行事的主张,想让当朝统治者引以为戒。然后又用汉将霍去病抗击敌人, 一直打到狼居胥山, 而后凯旋的历史事例,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至长江北瓜步山时修建行宫的典故, 真切流露出诗人力主抗金的雄心。最后用“廉颇虽老, 仍能为君王效力”的故事, 表达作者忠心不二、报效国家的情感。这首词不失为宋词用典的典范。三、借古讽今,点明题旨古代文人墨客常用借古讽今的手法, 或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