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文档名称:

有效排痰的护理.ppt

格式:ppt   大小:8,526KB   页数:2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有效排痰的护理.ppt

上传人:qingqihe 2022/6/27 文件大小:8.3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有效排痰的护理.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主讲人:宋建梅
有效排痰护理
第一页,共二十九页。
内容摘要
排痰目的
影响排痰效果因素
常用排痰方法
排痰步骤
排痰禁忌症
选择排痰方法
.叩背排痰
.有效咳嗽
.体位引流
.机主讲人:宋建梅
有效排痰护理
第一页,共二十九页。
内容摘要
排痰目的
影响排痰效果因素
常用排痰方法
排痰步骤
排痰禁忌症
选择排痰方法
.叩背排痰
.有效咳嗽
.体位引流
.机械排痰
.围术期病人排痰
.术前
.术后
.效果与评价
第二页,共二十九页。
思考题
如何根据病人适应症选择排痰方法
围术期如何正确指导病人排痰
第三页,共二十九页。
授课目标
了解排痰的目的、方法,掌握其适应症和禁忌症
掌握刺激咳嗽、有效咳痰、叩背震颤、体位引流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页,共二十九页。
排痰目的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痰液淤积
提高药效,促进病情恢复
预防感染,减少术后并发症
第五页,共二十九页。
影响排痰效果的因素
相关因素
痰液粘弹性
气道黏膜纤毛清除功能
无效咳嗽
惧怕疼痛,咳嗽无力
痰液粘稠
排痰方法欠规范或执行不到位
第六页,共二十九页。
常用排痰方法
气道湿化、雾化
翻身
叩击震颤
旋转振动排痰仪
有效咳嗽
体位引流
机械排痰
四字诀
湿、翻、拍、咳(吸)
第七页,共二十九页。
排痰步骤
评估
选择排痰方法
实施
评价排痰效果
第八页,共二十九页。
评估与准备
神志,理解配合程度
咳嗽能力
病情,诊断,生命体征、SPO2,
血气分析、痰液检查结果
看胸片结果确定病灶、胸部听诊确定湿罗音集中部位(上中下肺、特别注意肺底的听诊,每个部位听一个呼吸周期)
第九页,共二十九页。
选择排痰方法
项 目
适应症
有效咳嗽
神志清醒,能够配合,痰多粘稠,不宜咳出和术后病人
体位引流
支气管-肺疾病有大量痰液者
扣击震颤
长期卧床,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和长期建立人工气道者
吸痰
危重、年老体弱、新生儿、神志不清、人工气道等不能进行有效咳嗽者
第十页,共二十九页。
排除禁忌症
咯血、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忌体位引流
以下禁忌扣击和震颤:
脑出血急性期(7-10天),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颅内手术后7天以内。
咯血、肺大泡
低血压、肺水肿、心血管不稳定,近期有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史。
未引流的气胸、近期肋骨骨折或有严重骨质疏松;近期脊柱损伤或脊柱不稳。
胸壁疼痛剧烈、肿瘤部位、肺栓塞、栓子。
任何疾病所致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第十一页,共二十九页。
准备:气道湿化
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先用雾化吸入、应用祛痰药(沐舒坦、糜蛋白酶等)稀释痰液,或应用支气管舒张剂
有条件温化氧气
注意雾化规范操作:体位、病人配合,必要时先吸痰再雾化
无心肾功能不全每日饮水1500ML以上
忌甜食
第十二页,共二十九页。
方法一:叩背排痰
时机:餐前30分钟和餐后2小时
体位:侧卧或坐位,扣击部位垫薄毛巾
方法:手似杯状,掌指关节屈曲120度,指腹与 大小鱼肌着落,利用腕关节的力量,有节律叩
击,与呼吸过程无关
频率:每个部位1-3分钟,每分钟120-130次
原则:从下至上,从外向内,背部第十肋间隙,
胸部第六肋间隙开始
第十三页,共二十九页。
震颤排痰
目的:通过手的快速震动,使胸壁间断的压缩,利于小气道分泌物的排出
震颤紧跟叩击进行,不适用婴幼儿和儿童
患者作深呼吸,在病人深吸气末呼气初缓和地压迫,急速地振动胸壁,频率120-130次/分。
双手交叉或重叠取位于 肺底部,病人缓慢呼气,随病人呼气做自下而上的 轻柔的上下抖动,每个部位重复最多6-7个呼吸周期。
第十四页,共二十九页。
频率:3-5次/秒
时间:3-5分钟/肺叶
第十五页,共二十九页。
叩背震颤要点
至少在饭后 2h进行,以避免 发生 呕吐。
避开乳房、脊柱、骨突处、肾脏
注意叩击的力度,用力不可过猛,以免肋骨骨折、肺泡破裂
同时鼓励病人有效咳嗽
根据其耐受情况,操作可持续 5~ 15min左右,加震颤共15-20分钟,每日 2~ 3次
操作中出现呼吸困难与紫绀,立即停止,吸痰\吸氧
第十六页,共二十九页。
旋转振动排痰仪
优点:
体位灵活摆放
操作力度和频率可调控
低频冲击力可到达细小支气管
有垂直力和水平力,易于排出痰液
感染的部位多停留时间
第十七页,共二十九页。
方法二:有效咳嗽
(演示)
分段咳嗽
发声性咳嗽
爆破性咳嗽
第十八页,共二十九页。
爆破性咳嗽(演示)
体位:坐位或半坐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