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浙江某高校大学生共情特点分析] 恶魔高校第三季第三季
目的 探讨高校生的共情特点,以便为共情实证性探讨供应必要的借鉴。方法 以436名高校生为探讨对象,采纳人际反应性指标(台湾修订版)测量,进2 结果 人际反应指针(IRI-C)的信度与验证性分析 量表整体的内部一样性信度Cronbach α=,,,。,,。 为了检验应用工具的有效性,本探讨在对436名探讨被试测量后应用LISREL ,通过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验证量表的结构效度。本探讨中各项指标均在 ,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说明总体上4维模型的拟合可以接受。 高校生共情特点 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高校生在“身心忧急”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专业类别方面,文理科学生在“观点取替”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幻想力”、 “怜悯关怀”2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高校生与非独生子女高校生在“怜悯关怀”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住城镇与家在乡村的高校生在各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探讨 共情概念及其测量的信效度分析国内外心理学学者对共情进行了较为深化的探讨,在测量工具的研制上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但笔者发觉,这一概念在各文献中的界定是特别困难和混乱的。应当探讨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共情”界定的共性与差异。在中国及日本,其译法与用法也大多不一样。如用“共情”、“投情”、“移情”等,港台学者都用“同理心”,日本学者皆用“共感”。这里应特殊指出“移情”一词,精确的英文对应词是“transference”,而不是“empathy”。“移情”在汉语中较易产生歧义,中国人有“移情别恋”说法,精神分析里有“移情”技术,表达的不是同一个意思。心理学者们各用一词显得较为杂乱,不利于学术沟通与沟通。本文用“共情”这一为中国心理学界所熟识的术语,将其定义为“对他人情感状态和情境的理解和共享”。 在测量上,20世纪80年头,学者们起先多维测量。如Davis[3]在1980年编制了人际反应指标问卷(the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该问卷共有28个题,分为观点采择、想象、怜悯关切与个人苦痛4个维度,采纳5点评估制。Davis (1980),。Davis(1983)[4]通过应用测量了1 344名男女高校生,证明了该问卷具有较志向的区分效度与聚合效度,且考虑了它与其他的有关切理变量,如社交实力、自尊、心情性、对他人的敏感性、智力等的相关。Davis(1996)[5]报告指出,人际反应指标问卷(IRI)中的“观点采择”测量了角色采择过程而非结果。“想象”被界定为“运用想象去体验创建性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行为”,考察的是对文艺作品中人物情感和行为的移入程度。“怜悯关切”维度考察对他人感情的关切、暖和和怜悯的状况,是一种他人倾向的共情。“个人苦痛”评估共情的自我倾向,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