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学与其他形式
对时间和顺序的拒绝和对空间和结构的偏爱。
文学创作和理论上的“视角主义”和“场景描绘”
三、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
中国古代文论与古代绘画理论
 
“神似”
“风骨”
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背面傅粉法”文学与其他形式
对时间和顺序的拒绝和对空间和结构的偏爱。
文学创作和理论上的“视角主义”和“场景描绘”
三、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
中国古代文论与古代绘画理论
 
“神似”
“风骨”
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背面傅粉法”、“横云断岭法”、“重作轻抹法”
第二节 文学与音乐
诗者,志之所云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诗、词、曲三者,始皆与乐一体。而由浑之划,初合终离。凡事率然,安容独外。文字弦歌,各擅其绝。……即使折衷共济,乃是别具新格,并非包综前美。
——钱钟书
文学与音乐的分离是一种必然,这种分离促使了各自发展的完善。
 
两者的互相渗透和互相倾慕又表现出各自对自身的超越。
一、对音乐技巧的吸收
我认为诗人研究音乐会有很多收获。……音乐当中与诗人最有关系的性质是节奏感和结构感。
—— 艾略特
文学对音乐结构和节奏的借鉴在叙事文学上也有体现。
昆德拉的小说
二、文学对音乐本体性的追求
现代以来,文学的这种追求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诗歌应该具有“音乐美”,也不仅仅是通过借鉴音乐方法来丰富和扩展文学创作领域,而是对音乐本体的追求。音乐成为文学的“理想自我”。
首先表现为音响的运用。
 
瓦雷里《海滨墓园》被称为“诗之乐”,语义和音响的融合
 
戴望舒的《雨巷》
文学对音乐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对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含混性的仰慕。
音乐比别的艺术更宜于表现漂浮不定的思想,没有定型的梦,无目标无止境的欲望,表现人的惶惶不安,又痛苦又壮烈的混乱的心情,样样想要而又觉得一切无聊。
—— 丹纳《艺术哲学》
文学对音乐本体的这种追求是在类似的层次上,而不是说要最终取消语言。现代人对音乐本体的追求是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折射,音乐化的语言似乎比具有明确所指的文字陈述更能传达出对现代生活的特殊感受。
三、文学理论批评与音乐
 
用听音乐的方式感受作品,形成阅读文学的新模式
 
列维-施特劳斯主张用阅读乐谱的方式阅读神话,从和声中把握神话的深层结构
文学理论批评对音乐理念和方法的吸收
“复调”与“复调小说”
第三节 文学与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综合运用光、影、声结合的技术,逼真形象地表现文本,并以极为直观、方便的欣赏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由于影视的强烈冲击,传统文学形式逐渐走向萧条,人们日益疏远书写文字。这一状况既造成了文学的危机,同时也促使了文学的反思和革新。
一、文学和影视的联姻
影视与作为“母本”的文学
 
影视使文学作品得以广泛传播
二、影视冲击下文学的革新
 
影视的要求也正在改变着书写文学的语言和结构。
创作中尽可能地去掉概述和评论,推崇省略和空白
影视中灵活的镜头转换对小说叙述技巧的推动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