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从肝脾论治脂肪肝.doc

格式:doc   大小:7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肝脾论治脂肪肝.doc

上传人:啊的生娃娃 2017/5/29 文件大小:7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肝脾论治脂肪肝.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从肝脾论治脂肪肝【关键词】脂肪肝; ,,, 辨证论治; ,, 中医药治疗; ,,肝; ,, 脾摘要:从脂肪肝与肝脾的生理病理关系、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脂肪肝从肝脾论治的必要性,为脂肪肝从肝脾论治提供依据。关键词: 脂肪肝; 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肝;脾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 致使肝内脂质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近年来, 随着我的提高,人们生活行为及饮食结构的变化, 该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中医无脂肪肝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多将其归属于“胁痛”“肥气”“积聚”等范畴。本文从脂肪肝的基本病因病机和肝脾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为脂肪肝从肝脾论治作一初步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就正于同道。 1 脂肪肝与肝脾的生理病理关系 2 脂肪肝与脾的关系现代医学表明, 脂肪肝的发生是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发生障碍, 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 脂肪在肝组织细胞内贮积所致。中医认为脂膏源于水谷, 属于津液的组成部分, 并能化入血中, 是人体营养物质。《灵枢五癃津液别》曰: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云:“中焦之气, 蒸津液化其精微...... 溢于外则皮肉膏肥, 余于内则膏肓丰满”。津血膏脂是由水谷化生, 水谷的代谢是人体诸脏腑共同协调完成的复杂生理过程。膏脂的正常代谢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主运化水谷精微, 即饮食入胃, 经胃之“腐熟”和小肠的“化物”之后,脾将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脾又主水液,为胃行其津液,乃津液输布之枢纽。人之膏脂的化生、转运、输布与脾密切相关,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 “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说明膏脂在脾胃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化生转运输布, 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充养周身百骸。而各种因素的影响到脾的正常功能,均可能导致膏脂的运化失常,阻滞于肝脉; 临床多见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过度而致脾胃受损,脾 3 气壅滞,气机被遏;或者由脏腑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及, 脾失运化, 水谷精微不化, 水聚成湿, 不能化脂降浊, 膏脂痰浊淤阻肝脉而发为本病。 脂肪肝与肝的关系脂肪肝之病位在于肝, 肝之生理为体阴而用阳, 主疏泄, 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主疏泄, 可调畅一身之气机、助脾胃运化以及调畅情志, 调畅全身气、血、津液;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则气机调畅, 气血和调, 机体的精神情志、饮食运化、水液代谢等诸种生理活动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 气机的畅达就会受到阻碍, 从而形成气机不畅, 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气机郁结, 则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导致膏脂痰浊阻于肝络形成脂肪肝。肝失疏泄,木不疏土, 还可致脾失健运, 水谷精微不归正化, 脂浊痰湿内生形成脂肪肝, 《血证论》亦云: “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而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又可致土壅木郁, 反过来引起肝气不疏, 气血运行不畅, 气郁血滞, 淤血内生, 终致气、血、膏、痰互结遂成本病。另外, 膏脂的消化吸收需要胆汁的辅助, 而胆汁来源于肝, 为肝之余气所化, 胆汁泄注于小肠, 又有赖于气机的调畅。所以胆的活动, 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实际上取决于肝主疏泄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则胆汁排泄通畅, 有助于食物特别是膏脂的消化。因此, 任何因素影响到肝的正常 4 功能, 均可能导致脾运化功能、胆汁的分泌失常, 影响膏脂的运化吸收。明戴思恭认为“情之交攻, 五志之遽发而乖戾失常, 使清者变化为浊, 行者抑遏而反止。”说明肝郁气滞在形成膏脂痰浊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 脂肪肝的发生与肝脾关系密切, 而其发生多由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 或情志所伤, 肝木犯土, 导致脾失运化, 痰浊膏脂积聚。膏脂痰浊积聚, 又可阻滞气机, 使气不行血, 形成痰淤互生, 最终导致膏脂痰浊,气滞血淤阻滞肝脉而形成。 2 从肝脾论治脂肪肝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与肝脾的关系密切。因此, 在治疗方面, 应当强调从肝脾论治。对此, 历代医家都有论述, 如张仲景曰:“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则勿补之”, 强调了肝病治脾的重要性。如朱丹溪曰: “治痰先理脾胃,若用利药过多, 使脾气虚弱, 则痰反而易生而多矣。”强调治痰浊先理脾胃; 近代名医关幼波认为脂肪肝主要与肝脾有关,强调从“痰湿”论治。实验研究方面,杨钦河等[ 1 ]探讨不同治法方药对脂肪肝大鼠血脂作用的比较研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