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 , MM) 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 MM 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实体瘤, 且血栓的发展影响患者预后及远期生存率。 MM 患者血栓的形成原因除了包括疾病本身的合并症、瘤细胞因素, 相关治疗药物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了解骨髓瘤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机制及预防非常重要。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 , MM) 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以骨髓中异常浆细胞恶性增生,血清及尿液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正常免疫球蛋白受到抑制以及溶骨病变为特征。近年来,血栓性疾病每年发病率在肿瘤患者中占 0. 5% ,一般人群中占 0. 1% ,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比正常人上升 5 倍。研究表明骨髓瘤患者血栓的发生率高达 10% ~ 15% ,且随着治疗中新药物的应用,血栓发生率会进一步升高。除了一些遗传和获得性因素, 如凝血因子Ⅴ( factor Ⅴ,F Ⅴ)的 Leiden 基因突变、手术、制动、高龄、肿瘤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外, MM 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特机制包括疾病本身所导致的高黏滞血症、血清中某些凝血因子的改变、蛋白 C 系统的异常、治疗相关血栓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等。尽管 MM 患者血栓的发生率很高, 且血栓形成和发展是影响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对其总的生存率影响不大,这与实体瘤不同。因此,了解骨髓瘤患者血栓的发生机制以及在骨髓瘤患者中预防血栓的形成是必要的, 尤其是在治疗中联合地塞米松的患者应引起重视。 MM 患者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 高黏血症与血栓 M 蛋白是浆细胞或 B 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生所产生的一种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 其本质是一种异常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的片段。 MM 患者产生大量的 M 蛋白与血液中红细胞黏合成网络,使血液黏度增高, 因血液黏稠度增加又易发生血栓栓塞,最终出现高黏滞血症的临床表现, 如出血、血栓形成,视力下降、突发性意识障碍或其他中枢神经紊乱等。高黏滞血症最多见于巨球蛋白血症, 其次为 MM , 主要由 M 蛋白质量浓度、分子形式和聚合状态等决定,易产生高黏滞血症临床表现的 MM 类型依次为 IgM> IgA> IgG。 凝血因子异常与血栓一些获得性的凝血因子异常,如组织因子( tissue factor , TF) 、凝血因子Ⅷ( coagulation factor Ⅷ,FⅧ)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 Willebrand factor ,v WF) 的改变已经被确定与 MM 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 TF 可同时激活凝血因子Ⅸ和Ⅹ,启动内外源性两种凝血酶联放大反应,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Shimizu 等提出 MM 患者表达较高质量浓度的 TF。另外, 血细胞、单核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在活化或凋亡时从细胞膜上脱落的质膜片段,即微粒( micro- partical , MP) 也与 MM 患者易合并血栓相关。在生理条件下, MP 的释放是止血的作用, 但若 MP 释放超过一定量时, 则可能形成血栓。根据微粒的细胞来源,微粒可分为血小板微粒( platelet microparticles , PMPs) 、粒细胞微粒、红细胞微粒及淋巴细胞微粒等。在各种不同细胞释放的微粒中,能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