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海绵城市建设浅谈.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海绵城市建设浅谈.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5/30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海绵城市建设浅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海绵城市建设浅谈课程论文学号、姓名: 年级、专业: 水利水电工程培养层次:课程名称: 水利可持续发展考试成绩: 授课或主讲教师签字: 众所周知, 我国的水资源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 干旱灾害频繁, 中国的三分之二城市缺水, 整个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位都在下降, 北京地下水下降的速度是每年 1 米左右。与此同时“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也是目前不少城市的鲜明写照。城市“逢雨看海”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总理提及, 这说明此现象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据国家防总统计,今年以来, 我国已有 41 座城镇遭受内涝。汛期到来,城市“看海”已成某些地方的“新常态”。“街上游泳”“路边捉鱼”小区住宅楼一夜之间成“海景房”等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面对逢雨即涝, 雨过必旱的情形,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呢? 自然的智慧给予了我们启示。城市化之前, 降雨时因为土壤的涵水缓冲作用, 大量的雨水并不会迅速汇入地下水系, 河流的水位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大起大落。城市开发之后, 裸露的土壤面积大大减少, 因为雨水无法渗入土壤而形成的在城市地表流动的水流,被称为“雨水径流”。我们都知道在森林、农田等自然环境中不会形成积水灾害。这是因为暴雨时,雨水可以直接渗入土壤中,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道路、硬质景观、建筑屋面等大量非渗透性表面的扩大, 以及对河湖等自然水体的填埋、河道大量采取硬质化处理等,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扰动。 思维模式的引入专家们开始探索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理水方式。二十世纪美国提出的一种较为先进的雨水管理模式, 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1]LID 的核心雨水调蓄方式包括入渗、蒸发、滞留、蓄集等, 采用的基本措施有生物滞留带、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花园、储水池等。借着这一思潮, 政府职能部门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这个理念****总书记在中央城镇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 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3. 海绵城市的定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人造城市, 转变为能够吸纳雨水、过滤空气、过滤污染物质 4. 海绵城市的特点与传统城市相比, 海绵城市强调的是顺应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 低影响开发, 地表径流不变。而传统城市以利用土地为主, 改造自然, 改变原有生态,使地表径流增大。传统情况下,我们采取末端雨水快排模式,通过地下管道, 80% 的雨水被排出了;而海绵城市在多年平均年净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建设“海绵体”,仅仅排放了 40% 的雨水,其余的部分通过下渗减排, 集蓄利用, 有效地利用了资源, 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 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有着非常大的经济效益。海绵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大课题,涉及的层面很多包括天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自然水要素。涉及到供排水、规划、园林、交通、建设、城管、气象等众多管理部门涉及到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