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肢体麻木水煎二次,饭前分二次温服。药渣再煎5 ~ 10分钟连药渣带水乘热泡洗患手或足。加减:麻为气虚,可加生黄芪30 ~ 60克,亦可白术等加健脾益气之品; 木属湿痰死血,可加白芥子6 ~ 10 川椒6 制没药6 久病入络者,加地龙10,或加乌梢蛇15克。请大家一试,并请方家正之。 症状:持续麻木者 18 例,间断麻木者 14 例。夜间麻甚者 5 例, 劳累后麻木者 4例。 12 例患者给予轻刺激感觉不灵敏, 其中 2 例浅感觉消失。神疲乏力, 气短自汗者 23例。 15 例伴有肢体疼痛, 其中 3 例为刺痛, 12 例为胀痛。痛时喜用手揉擦, 手指活动受限、持物不便, 做细小动作不协调者, 9 例。 17 例有酸胀及沉重感,经按摩后可减轻。 26 例患者持物无力, 提重物常自手中滑脱, 且持物后麻木加重、肢体疲乏。 6 例患者肢端发凉,掌心无汗。 2 例肢体如虫行、奇痒。舌苔多为薄白, 少数病例舌质较淡。脉象沉缓为主, 其次是弦细或浮弱无力。麻木部位以手指及腕至手指端为最多, 其次为膝至脚趾端, 左右无明显区别。 治疗方法。基本处方: 黄芪 50g , 桂枝 15g , 白芍 15g , 生姜 15g , 大栆 6 枚,路路通 15g ,桃仁 15g ,鸡血藤 15g ,川芎 15g. 加减:头晕、乏力、心悸、间断麻木, 手指屈伸不利, 脉微等气虚较重者加人参、白术、重用黄芪。肢端发凉、苍白掣强、持续麻木,此为阳虚阴盛,加附子、肉桂。肢端枯燥, 劳累后麻木加重者宜加当归、熟地。有抑郁不舒, 气壅胸胁而致胁肋胀痛者可去黄芪加香附、柴胡、枳壳。如麻木持久伴肢端紫暗而有刺痛, 手指活动不利, 浅感觉消失, 肢体掐之不痛, 日轻夜重, 此为瘀血或死血,加丹参、红花、赤芍。麻木日久,脉滑者,加陈皮、半夏、云苓、苍术。加引经药: 上肢麻木、手指拘急加桑枝、姜黄。下肢麻木加牛膝以活血通络。蚁行感加全虫,僵蚕。本组麻木症多数有神疲乏力, 肢体感觉迟钝, 头晕气短, 脉微无力等症状, 故而以虚证为多。用在治疗上着重益气养血而重用参、芪、归、芍。有瘀血者在原方上加活血通经之品,如丹参、红花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大活血药物后肢体疼痛早于麻木而先消失。此外,上肢麻木加桑枝,量须大, 25~ 50g ,有刺痛者加姜黄 15g 以破气血之滞。这样疗效才会显著。病程短者, 疗效较佳,单纯麻木,以气虚或血虚及气血两虚者效果最佳。以寒湿引起的麻木或瘀血者, 效果稍差。 1 例无效者属酒精慢性中毒。治疗期间必须忌食生冷之物,服药宜不能间断,不可过劳。否则会影响疗效。典型病例患者,女, 41 岁,干部,初诊日期 2004 年3月7 日。患者于 200 4 年初开始两手麻木,近1 年加重, 由腕至指端, 且有酸胀感及刺疼, 手指感觉迟钝, 活动欠灵活, 劳累后麻木加重, 伴周身乏力, 动则气短, 月经色淡,经期空痛,脉见沉弱,微涩,苔白,舌质淡红,证属气虚血滞。拟方如下:黄芪 50g ,桂枝 15g ,赤芍 15g ,当归 20g ,桑枝 15g ,丹参 15g , 大栆 5 枚,木香 15g ,生姜 10g ,地龙 月 17 日,上方共进 4 剂,麻木大减, 手指活动自如, 惟神疲乏力尚存, 效不更法, 再进 3剂, 正逢月经至,色转红,腹痛减轻,麻木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