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茅山镇春城春城地名源自境内鼍龙庙庙门上的一副楹联。三国赤乌八年(公元 245 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开赴句容,开凿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这条运河途经春城境内,从春城的小其、何庄至吕坊寺、南塘庄入丹徒境内的宝堰镇,因要开山劈岗,故名“破岗渎”。陈勋率兵开挖破岗渎时,在城壒村南面 300 米处,挖到一种黑黑的爬行动物,这条动物体大,身长,身上有麟, 百姓讲是“鼍龙”。鼍念 tuó, 实为扬子鳄。这件事被记入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吴孙权赤乌八年, 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瑶,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 长数十丈,蠢蠢而动。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之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每至大旱,余渎皆竭,惟此巨流焉。”这也是成语“蠢蠢而动”的典故。开挖破岗渎,挖出了鼍龙,老百姓担心了,担心破岗将龙体凿断了, 败坏这里的风水,后来,为祭拜“鼍龙”,有城盖、任巷、南塘、西村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自愿捐资,于乾隆四十五年( 1780 年)在城壒村南 300 米处,破岗渎遗址内(今自来水塔处)半山腰建座大庙---“鼍龙庙”,庙门上有副对联“春城回北斗,烟树发南枝”。民国十八年六月( 1929 年) ,建立区、乡制时,取联中“春城”二字为建乡名称,定名为春城乡,乡公所设在庙内。 2005 年区划调整,春城镇改为茅山镇,镇所在地集镇城壒又称为“春城”。城壒, 《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为成壒,时属句容乡。城壒以“成”姓得名,后“成”误写为“城”。壒,汉语拼音ài ,音同“爱”,但这里读“盖”。“壒”是尘埃的意思,幽泥化轻壒,指丘陵地带缺水。长城长城原名常城,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句容乡二十六村之一。时属句容乡, 今属茅山镇。村名源于三国时吴国学者唐固。唐固,字子正,由于专心学业,好学多才,诲人不倦,精通经典学术, 被称为江左宗师、吴国儒者。吴帝孙权曾拜唐固为议郎,黄武四年( 225 年)又升为尚书仆射,称唐固为尚书。东汉末年,群雄蜂起,唐固的父亲唐翔(句容人)为丹阳郡太守。唐固不慕仕途,淡泊名利,居住在此处读书讲学。住处筑有梧竹园,园南有读书泉,常有数十人听讲,俗称常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 154 6 年)句容县令徐九思(又名九经)诗云:“唐固读书处,人亡泉尚存,我来一吊古,梧竹尽寒云。”由于东乡方言的缘故,“常城”记作成“长城”,甚至还被误记作“尚城”。何庄何庄,《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的古村落,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 三国孙权骑士何遂住此村。村以何氏得名何庄。三国赤乌八年( 245 年),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于茅山以北的丘岗地带开挖一条人工航道---破岗渎。一日,孙权巡视军营,察看破岗渎工程, 路过此村, 见了何遂之女何姬,遂召其入宫,给其子孙和为妻,何姬生孙皓(吴末帝), 孙皓登基后,进封母后何姬为皇太后。何氏家族成了皇亲国戚,村子也随之不断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村。六朝时期,何庄村非常繁华,建有桃花馆,历史上桃花馆很有名,常见于文献,因此桃花馆也成了何庄的别称。清乾隆县志记载:桃花馆,由金陵(今南京)可乘船经秦淮河直达该村,河两岸栽桃柳,故得名。何庄村外曾有古庙,叫何庄庙,是纪念唐代大孝子张常洧而建,相传张常洧出生地就在何庄。《乾隆句容县志》载:“张常洧字巨川,祖处静, 乌城令,父璋建州司户,父殁,披发徒跣庐墓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