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三国志》读书心得体会
《三国志》读书心得体会1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验了五个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但这仅仅是小说不能带表历史。
《三国志向价值所付出的努力。
或许,我们并不具备他们这样傲人的才能,但我们并不能遗忘去努力。因为一切结论,皆建立在假设之上,唯有至我们奋斗到死的那天,才能辨别,上述的才能我们究竟是否具有。
正所谓读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以三国之史为镜,可以成大业。
《三国志》读书心得体会4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无论是乳臭未干的孩童还是风烛残年的老者,只要你提及《三国演义》,他们都能与你乐道几句。相比《三国演义》,它的“老祖宗”——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也是毫不逊色。这个国庆假,《三国演义》读过不谈,恶补了一下《三国志》,那么,就共享一下我对两部雄伟巨著的小看法和小感受吧。
两者,一为正史,一为野史,或者是小说更加恰当。这很大程度确定了两者的不同,小说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它须要许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和胜利的人物形象支撑。正史写给当朝统治者看的,所以它须要的是在政治方向正确的状况下,尽量还原历史原貌。
既然这样,那陈寿和罗贯中笔下的同一段历史,确定会碰撞出不少火花。举几个让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吧。在众所周知的《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第一次呈现了自己的超群武艺,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正史却记载,华雄是死于孙坚的古锭刀下。当身边有些人还以为阿斗是孙尚香所生的时候,《三国志》却只是“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一笔带过。黄巾军起义首领张角,演义中说他乃是个“不第秀才”,然而当时还未有科举制,汉朝还是用“举孝廉”选拔官员,科举是隋文帝之后的事,三国时,哪来秀才之说?要说演义中刘关张一同作战,最经典的桥段非《三英战吕布》莫属了吧,结果《三国志》一翻,妈耶,虎牢关一战,吕布也是败给了孙坚!可怜了我的江东之主呀,功劳全算在了刘关张头上去了。这也让我发觉了一个问题,罗贯中神话了刘关张一波人,丑化了我们的“奸雄”曹丞相,于是小说善恶两派全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我们同样人才济济的江东,就只能沦落到打酱油的尴尬境地了。
刘关张赵马黄诸葛的神化形象已经深化人心,即使他们可能不那么真实,但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人物了,而更是宏大的艺术形象,当然,这都没什么。但是,在这里我得为被丑化的曹丞相“美言几句”。这位世人皆知的大奸雄,在演义中是名奸诈多疑的角色。让他成为奸雄的,有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大“功劳”。演义中记载,曹操欲刺董卓未遂,于是四下逃命,逃命过程中,借宿在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夜里听到磨刀声,疑心人要杀他,便屠了别人一家。“却见缚一猪欲杀”,原来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