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目 录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羌族语言面临的困境及抢救对策2
1.羌语的使用范围日益缩小3
2.羌语的使用频率减弱3
3.羌语的使用路,也使得三龙乡的羌语人群急剧减少,该乡现已是以使用汉语为主的地区,这里的教育以及教育方式很难再支撑和维持羌语的继续延续。第三,调查中笔者也发现,目前在羌区讲羌语的多为妇女和老人,青壮年男子一般不用羌语交流。
2.羌语的使用频率减弱
目前,在羌族地区,羌语已经不再是羌族人交流的主要工具。羌语的“适用”范围也不断的在缩小。人们已经开始有选择性的使用羌语,很大程度上羌语已经成为了家庭语言或者是小范围群体的语言
3.羌语的使用环境恶化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它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由简到繁。因此,语言的使用必须具备相应的语言环境,如果没有这种语言环境,语言的功能就会弱化,语言的功能一旦弱化,语言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这必然影响到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语言的使用环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的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这里,我们用语言使用者的态度来表现其内部环境,用语言使用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外部环境。在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羌族人对羌语所持的态度大致有三类:
第一,无用论。当问到羌民是否想学习正在推广的羌文字时,很多人表示“我们的语言一点用都没有”。在他们看来,羌语除了在本地区和家庭中使用以外,并不能为他们带来什么经济利益,而讲羌语就是“蛮子“,是“乡下人”的标签。因此,他们对羌语的价值不太看重。
第二,无所谓论。一部份羌民认为,会不会羌语都无所谓,用他们的话说:“会打‘乡谈’可以,多一门语言没有坏处;不会打‘乡谈’也行,反正‘乡谈’又不会挣钱”。第三,有用论。持这一观点的大都是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羌族人,他们对自己民族语言认同度较高,认为羌族就应该学习羌语。羌民对羌语的这三种态度中,持第一、第二种态度的比例均大于第三种态度。这说明大部分羌民对自己民族的语言评价不高,使用羌语的内因动力不足,根基不扎实,羌语的内部环境有恶化的趋势。与此同时,羌语使用的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首先,随着市场经济在羌族地区的进一步深化,很多羌族年轻人走出村寨积极就业,但是他们在羌区从事的工作收入普遍不高,为了生存、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他们奔走于他乡,于是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母语而转用汉语。其次,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及大众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音像等)已日益普及,这使得主体语言的传播力度大大加强,同时也使得少数民族语言的交际功能减弱,最后到了濒临消亡的地步。目前,90%以上的羌族地区都有了电,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迅速被羌民接受。看电视、看影碟等娱乐方式正在迅速取代羌族的传统娱乐方式,如讲故事,唱山歌和跳沙朗舞等娱乐活动(而讲故事,唱山歌和跳沙朗舞时均用羌语来进行)。最后,婚姻的缔结也成为了影响羌语使用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羌族在通婚上没有限制,因此,羌族与外族通婚盛行。而与外族通婚组成的家庭中很少用羌语交流,家长也不会刻意地让孩子去学习羌语。因而在羌族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语言群体,这一群体中有的能听懂羌语但不能说出标准的羌语,有的则只能听懂但不会讲羌语。
4.羌语的传承障碍重重
羌语具有其特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