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温州传统文化特征
(一)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温州人敢闯、敢冒和特别能抱团的 “渔民文化"特征
1、温州地理气候环境特征与“渔民生活"
历史上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可以区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系统, 大致以长城为界限。长城以南、, 收益相对稳定。而渔民出海前并不知道今天能捕多少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 性,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渔民的思维相对活跃。另一方面,渔民生活 相对农耕生活更具危险性。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相对与农民的耕种庄 稼和饲养家畜来说,渔民出海打鱼要危险得多,弄不好就会葬身大海。因此, 可以说渔民的每一次出海都是一次冒险活动。
渔民的生活习性促使温州人要比中国传统农民更具冒险精神。因为他们 知道,只有冒险才可能有更好的生活,并渐渐地把冒险作为生活的常态。伊 拉克战争刚刚结束,伊拉克上空的硝烟还没完全褪会的时候,温州人已经去 了那里,寻求商机。
(二)移民背景和恶劣的生存条件,造就了温州特别能吃苦、特别有创 业欲望的“移民文化"特征
1、移民文化背景,造就了温州人特别能吃苦的地域文化特征
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晚期,东瓯已有先民生息繁衍。但是到了西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 3 8年),因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东瓯王广 武侯率众举国外迁。此后,温州人就不断迁徙,频繁流动。据史书记载,温 州历代取得殿试资格者,祖籍南方者占六成,祖籍北方者占三成,而真正属 本地籍者,尚不足一成。对外相对封闭的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自古就形成 了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态体系,每逢战乱,温州也总能因为交通不便和地理位 置上的偏僻,而成为远离战乱的避难所。据史料记载,温州大规模的移民共 有4次:两晋、南朝中原丧乱,百姓南迁,温州吸纳了大量避难百姓;唐、五 代大批移民避乱徙温;南宋全天国期间大 批流民迁入温州山区。以上4次大规模移民均与战乱有关。另外,三国时期, 温州就曾是吴国的流放之地,宋朝时温州还属于朝廷的轻刑犯流放地。
在眷土恋乡的中国,移民是不得以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其移民过程必是 一路艰辛,沿途坎坷。因此,但凡移民者必须具有能吃苦的基本品格、强烈 的求生欲望和改善生活的坚强毅力。而移民温州的又大多是为避战乱和被流 放者,他们与一般的移民比,对苦楚具有更强的忍耐力。
改革开放后,温州人正式依靠这种与生俱来的吃苦精神和对苦难的忍耐 力,背上行囊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 才赚的千金万银,完成了原始积累。也正式依靠,这种对吃苦的天生忍耐能 力和视吃苦为生活常态的特性,使温州既能白天当老板,又能晚上睡地板, 进而完成了 “富而思进"阶段,实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2、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激发了温州人强烈的创业欲望
一是土地资源短缺,生存空间狭窄。温州背山面海、平原土地奇缺,生 存条件恶劣。为拓展生存空间,温州人民早在汉代就开始了围海造地,并开 展了 一轮又一轮与大海争夺地盘的生死搏斗,大海的凶险,台风暴潮、海溢 给温州人民带来了惨重的损失。
二是交通不便。极其不便的交通阻隔了温州对外的交往和商业往来,特 别是明清两代朝廷实行海禁,“片板不得入海"的高压政策和海盗、倭寇的 轮番摧残,更是堵死了温州唯一对外的商路。
三是人口众多。特别是太平天国期间大批流民迁入温州山区,导致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