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邻里规划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探索
摘要: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建筑师佩里(Clarence Perry)在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并提出了邻里单位概念,并经过长时间和大量实践,形成了《邻里单位理论》。
关键邻里理论的更新提供了层出不穷的课题,如招商引资的工业小区、商业小区、文教小区、旅贸小区、旅居小区、物流小区等等。这类小区名为“小区”实则非小区,因为其用地、人口规模大小不定,规划性质模糊不清,难以套用《规范》标准。因此,《规范》在“条文说明”,旨在对规划结构作补充说明。从目前实际工作的需要来看,由于法规依据不充分,导致该类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更为规划审批增加了难度。尽快更新和建立新的邻里理论势在必行。
与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比较,《规范》强调配套的系统性,分级设置。即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按居民生活的三个不同层次结合社区行政管理进行布局:基层服务(围绕居委会或村委会的小型设施)、基本服务(围绕小学的粮油、副食等设施)、整套服务(围绕街道办事处的百货商店、文化活动中心和门诊所等设施)。
根据工作经验,社区服务的围绕中心应当调整为:基层服务(幼儿园和托儿所,其次是居委会或村委会)、基本服务(小区广场和小学)、整套服务(中心广场或文化活动中心,其次是商业中心和中学)。因为,这与社区人口老龄化和居住休闲化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在实际工作特别是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运用显得特别重要。
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片面认为“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由此形成邻里的空间和景观骨架,忽略了规划的综合性。因此,《规范》、个性、环保、美化、物性景观系统和人文景观系统的规划设计原则,使规划布局更趋合理和完善,也为“城市设计”提供了空间平台。
但同时也派生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审批。因为按国家现有规划法规,城市设计不属于强制性范畴,很多时候都主要由建筑设计人员完成或配合完成,没有规范标准甚至编制办法,而在很多地方城市设计又往往是政府审批规划的主导内容,也是赢得甲方认可的唯一筹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往往在效果图的花花绿绿中被撞得支离破碎。
。大批跨国公司入驻中国、大批沿海企业和公司向西部地区转移,为国内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带来了发展的新鲜血液。新的工业园区、高新产业园区、保税区、物流园区、高尚住宅区等鳞次梯比,新工艺、新技术、新的生活居住概念、新的规划设计理念,已使传统邻里理论成为了过去式,更使现有规范难于控制。
。这点在《规范》中已经作了一些规定,:组团人口规模1000―3000人,考虑到了未来因人口老化而带来的邻里人口减少问题;:中心公共绿地的设置,考虑了一定的老龄化和休闲化因素;。随着老龄化和休闲化进程的延伸,在未来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内容中所占比重将逐步加大,表现在涉及专业更广、控制标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