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陆长清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陆长清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doc

上传人:晴雯 2022/7/6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陆长清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陆长清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
摘要:陆长清主任医师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肝胆疏泄失调是其基本病机,气机郁滞贯穿始终并影响疾病转归。其病位虽在肝胃,但与五脏相关,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安胃,五脏并调,节等加重或诱发,合并便秘时更易复发。陆长清主任医师为第一、二、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近60载,衷中参西,临证强调整体调整为主,调理气机为先,顾护脾胃为本,擅长治疗消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笔者有幸侍诊陆师左右,受益良多,现将陆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以管窥其学术思想。
1 病因病机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反酸”“嘈杂”等范畴,多因长期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或暴饮暴食,或过饥过饱,或情志失调导致。陆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并参阅历代文献资料,认为本病的病机演变与“郁”相关,属肝胆疏泄失常范畴,其病机不离气机郁滞。肝主疏泄,与胆互为表里,调节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胆为中精之府,内藏胆汁,主决断,又为奇恒之腑,有藏有泻,藏泻有序,则五脏安和。若肝气郁滞,疏泄失常,或胆囊切除术后,藏泻失序,则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失常,不循常道,上逆犯胃,《灵枢·四时气》云:“善呕,呕有苦,长大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临床因情志因素而复发或加重者甚众。
胆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胆胃失于和降,则气血郁滞,诚如朱丹溪所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临床上,胆汁反流性胃炎以肝胃不和证最为多见[1],表现为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纳少易饱等;若气郁化热,可见口干口苦、急躁易怒、身重乏力、二便失调等症;若木火刑金,可见咳嗽咯痰,甚则胸胁胀满;长期反复发作,郁火内炽,耗伤心肾之阴,则见神志异常、焦躁烦闷、夜寐不宁、心悸怔忡等症。《王九峰医案》认为:“忧思郁怒,最伤肝脾,木性调达,不扬则抑,土德敦厚,不运则壅,二气无能流贯诸经,营卫循环道阻,肝乃肾之子,子伤则盗母气以自养,致令水亏于下,水不济火,灼阴耗血……忧思郁怒,不解则伤神,肝病必传脾,精虚由神怯,情志乖违,气血交错”,又“心为一身之主宰,所藏者神,心神过用,暗吸肾阴,木失敷荣,肝胆自怯,神不安舍,舍空则痰聚之,心悸多疑。”其将因郁致病的演变及转归阐述极为透彻。临床上,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出涵盖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的症状,早期以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等证为主;后期郁火伤阴,则在此基础上合并木火刑金、心肝阴虚、心肾阴虚、阴虚火旺等证候;若郁久入络,病入血分,瘀血内阻,可见胃脘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等,也有患者因禀赋因素及治疗失宜而出现寒热错杂之证。总之,肝胆疏泄失调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的基本病机,气机郁滞贯穿始终并影响疾病转归。其病位虽在肝胃,但与五脏相关,是“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在本病的表现。
2 治疗及用药
基于上述认识,陆师以自拟疏郁安胃汤(柴胡、川芎、郁金、枳壳、木香、法半夏、白芍、甘草)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方中柴胡疏肝理气为君药;川芎、郁金解郁利胆,枳壳、木香理气行气,共为臣药;法半夏燥湿和胃,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止痛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安胃之功。加减:火热甚者,加牡丹皮、栀子、夏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