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1
上《丰碑》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特地利人的精神。学生一个一个地沟通,都是我打算范围内的 《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给自已而被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实、自然,按事情发展的依次,以将军的情感改变为线索绽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怀。那么,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文中之情,从而从维持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呢?结合笔者两次教《丰碑》一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从学习任务走向学习须要。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第一次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同学们回顾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习任务交待清楚,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须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须要是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学习须要呢?依据认知失调理论,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须要。因此,再教时,我对原先设计作了修正:首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并思索——红军队伍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最终一个自然段并着重理解“假如成功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属于谁呢?”这句话。自然而然,学生不禁要问,刚起先将军不是担忧“这支队伍能不能经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现在怎么说成功肯定属于这支队伍?这是为什么?这样修正,就把原来的学习任务变成了学生的学习须要,激发了学习爱好,拓宽了主体参加的面,当然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实力的发展。
二、引导质疑问难: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究。
《丰碑》一课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将军情感的改变来衬托军需处长精神的崇高。第一次教学时,着眼于将军情感改变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我设计了自学思索题:将军的神态是怎样改变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要求学生圈画有关词句。然后分别读议:将军为什么“愣了一下”,为什么“脸色严峻起来”,为什么“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又为什么“愣住了”?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体会将军困难的内心活动,从而引起共鸣。但从教学实践看,虽然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但是学生思维空间狭窄,又压抑了创新特性的发展。这是由于老师规定性的要求太多,造成学生只能被动参加学习。那么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呢?引导质疑问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再教时,我尝试把学习设计权还给学生,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到第12自然段并在不懂的地方打上“?”,然后集体沟通质疑,老师将同学们都不懂的问题按课文的依次重新排列并摘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一般来说,学生的问题有:当警卫员告知将军前面有人冻死了,为什么将军只是愣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