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This template is the internal standard courseware template of the enterprise
交通调查与分析 密度调查
第一节 概 述
一、密度的定义和有关术语
1、定
E(t)= E(t0)+[QA(t) -QB(t)]
Kt= E(t)/LAB
2)原始车辆数的测定
设试验车跟随车流通过A处的时刻为t,经过B处的时刻为t,则从tl到t2这段时间内通过B处的车辆数qB,即为t时刻AB区间内的原始车辆数。然而这一关系只有试验车既不超车又不被超的情况下才成立。否则,按下式计算:
t时刻AB区间内的原始车辆数可按下式计算:
3)减少误差的途径
本方法的缺点是随着观测时刻的推移,车辆数的误差也累加。为减少误差的积累,除增加试验车的观测次数,还要把试验车每次经过终时刻作为基准时刻(t),该时刻的现有车辆数都作为每次的原始车辆数。
4)整理分析
根据上述观测资料,按以下步骤计算密度。
(1)将调查日期、时间、地点、天气及测查区间长度填入密度计算汇总表,详见表4—20
(2)表中 ①② 栏应分别记入A处及B处的各测定时间范围内的交通量。试验车通过AB处的时刻,通常不是测定区间范围的起终点,故此时记录AB两处单位时间内的交通量时,要将表格中相应的格子一分为二,分别记下单位时间内试验车通过的和通过后的交通量.
(3)在试验车一栏中.除记试验车通过时刻外,还要记录试验车的超车数(a)及被超车数(b)外计算(a一b).
(4)计算A、B两处交通量之差,并记入第②栏,即表示AB区间内现有车辆量的变化。
(5)第④栏填写试验车自A点到B点这段时间范围内AB区间的原始车辆数.计算方法如下:
14h06min 50 s时的原始车辆数,按式(4—11)等于在B处通过车辆数再增(a-b).即
14h08min20s时的原始车辆数,按式(4—12)等于在A处通过车辆数再加(a一b),即
(6)第⑥栏为任一时刻AB区间的车辆数。由上一行求得的车辆数再加上经过单位时间后的车辆变化量,即得相应时刻AB区间的车辆数。如:14h08min20s时的原始车辆数,按式(4—12)等于在A处通过车辆数再加(a一b),即
(6)第⑥栏为任一时刻AB区间的车辆数。由上一行求得的车辆数再加上经过单位时间后的车辆变化量,即得相应时刻AB区间的车辆数。如:
(7)按理下一次试验车通过时刻的原始车辆数为105辆,但根据上列数据推算结果为104辆,这是由观测误差引起的,可将此误差适当地分配在两次试验车经过观测区间的时间内现有车辆数上。见第⑥栏的调整值。
(8)现有车辆数加上调整值后即得第⑦栏修正值。
(9)瞬时密度⑧按下式计算:
瞬时密度=修正值(辆)/测定区间长(km)
(10)每一总计时间的平均密度填人第⑦栏内,总计时间通常取5min或10min。
3.车辆牌照法
1)测定方法
从基准时刻开始在测定区间的两端,用同步的秒表或动态录象机,测定每一辆车的到达时司,并相应地记下每辆车的牌照,如记整个牌照号码有困难,可以只记最后三位数。此时,若用动态录象机,须摄下每辆车的牌照。
2)原始车辆数的测定
基本原理同测试车法,原始车辆数也可按式(4—10)及式(4—11)计算。内每一辆车都可作为“测试车。
3)减少误差的注意事项
两端的秒表或动态录象机必须同步。观测时不能遗漏车辆,如同时观测车辆到达时间及牌照有困难时,允许少记个别车辆的牌照,但每一辆车的到达时间绝对不能少。
本方法也须选用较长的测定区间,以提高量测的精度。
4)整理分析
根据上述观测资料,按以下步骤计算密度。
(1)将现场观测资料填入表4—2,其中第①栏为车辆牌照号达A处及B处的时间。
(2)将调查日期、时间、地点、天气及测定区间长度填人密度计算汇总表,见表4—30
(3)表43第①栏为时刻,第@栏为B处流量值q,第②栏为试验车超车速a,第①栏为试验车被超车数b
如t=30min时,33号车刚好到达A处,此时该车可视作试验车,到达B处为t=33min07s,则Q为1号车至33号车共33辆。
又如tl=31min时,43号车刚好到达该处,该车到B处为t=34min14s,则q为12号车至43号车(不包括41号及42号车,但包括44号车)。41号及42号车到达A处时间小于43号车,而在B处却大于43号车,说明两车在AB段被43号车超越,即a=2。44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