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文档名称:

第九章价值取向.ppt

格式:ppt   大小:789KB   页数:3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九章价值取向.ppt

上传人:孔乙己 2022/7/9 文件大小:7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九章价值取向.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九章价值取向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二、价值观理论及测量
 (一)奥尔波特的六维分类
理论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宗教( 《人的类型》, Spranger,1928)
态度与具体行为的距离更近,对行为的预测作用更为明显,而价值观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价值观
态度
行动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二)价值取向与需要系统
  
  
  
价值观
需要
需要是价值观产生的基础和判断尺度
(是否有价值,在于其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
对需要进行调控
需要是激发人行动的基本动因
需要层次较低,而价值观的层次较高
价值观对需要有规范或定向作用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三)价值取向与行为
  1.行为是价值取向的表现;2.价值取向引导行为;
  3.行为可能诱导价值取向的改变
价值观
行为
(重大行为)
重大行为之前,个体有价值判断的过程(有意识,直接)<br****惯行为:头脑中的图式起作用,也受到价值观影响(无意识,间接)。
可能诱导价值观的改变
解释、预测、导向
行为的改变会导致价值观的改变(哪怕是表面的,暂时的妥协)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一)国内价值取向研究的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此阶段最典型的特征是对国外价值观研究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全面介绍、移植和验证阶段。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对价值观研究的“中国化”或“本土化”。这一时期中的价值观研究仍然基本遵循实证研究的思路,但是在研究理论构建、概念提出及其解释方面却显示出浓重的本土化特色。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定向的价值取向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定向的价值取向研究
杨中芳(1994)认为,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的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教导的一套价值,大体上,这一套价值是共存于文化成员之中的。
施瓦茨(1994)也认为在一个社会成员有意无意的价值社会化(value socialization)中会表露出某种共同性,而这种“共同性”就是所谓的文化价值观。
跨文化
本土
从中国人共同的,独特的心理、行为出发
不同文化下的行为比较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1、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费孝通先生于1947年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人是以“己”为中心,就像把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水面出现的波纹一样,最中心的是自己,然后“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一般人
重要他人
自我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2. 以社会、关系、情境为中心的价值观
杨国枢(1992)曾把人类社会比作一个生活圈,认为在这个生活圈中人们有两种不同的主要运作方式,一为个我取向(individual orientation),这种取向是以自主性为重,强调的是个体如何经由支配、控制、改变及利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满足自我的欲望、兴趣及情绪。一为社会取向(social orientation),这种取向是以融合性为重,强调的是个体如何经由顺服、配合及融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与环境建立及保持和谐关系,甚至化入环境而为一。
中国人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取向。这种取向具体表现为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四个次级取向。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3. 富贵与道德追求
文崇一(1993)提出了“富贵与道德”的二分模式,并认为,中国人的价值观始终在正面的“富贵与道德相容”与负面的“富贵与道德冲突”之间徘徊。
根据中国人在富贵——道德两个维度上的不同组合将中国人的价值观分成以下几类:①富贵与道德相容:富贵而道德;道德而富贵。②贫贱与道德相容:贫贱而道德;道德而贫贱。③富贵与道德相斥:富贵而不(轻)道德;不(轻)道德而富贵。④贫贱与道德相斥:贫贱而不(轻)道德;不(轻)道德而贫贱。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4. 人情与面子
黄光国(1983)在其所著《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提出了他的人情与面子模式。资源支配者的心理历程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做事法则和决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