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名词解释
绪论
1、标准解剖学姿势:通常以人体直立,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双眼平视前方为标准解剖学姿势。
2、冠状切:通过冠状轴作的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此面可以将人体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3、矢状切:通过矢状轴作奋和肌细胞的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36、终板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对Na内向驱动力远远大于对K的外向驱动力,因为跨膜的Na内流必然远大于跨膜的K外流,会使终板膜上产生一种去极化的电活动,这种去极化的电位称为终板电位。
37、极化:细胞膜两侧外正内负的状态。
38、去极化: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变小的过程。
39、超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电位差加大(膜内更负)。
40、最适初长度: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张力的肌肉初长度,称为最适初长度。
41、最适前负荷: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张力的肌肉初长度,称为最适初长度。此时的前负荷称为最适前负荷。
42、横管系统:与肌原纤维垂直走行,是肌细胞膜在明暗交接处的Z线处(骨骼肌)或Z线附近(心肌)垂直内陷到细胞深部的管道,并在凹陷的断面上反复分支成网,包绕每条肌纤维。横管实质上是肌膜的延续,管中的液体属于细胞外液。
43、纵管系统:与肌原纤维平行走向,是细胞内部交织成网状的肌质网,包绕在肌原纤维周围。肌质网在横管附近膨大,称为终池。
44、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只产生了张力的增加而无肌肉长度的缩短,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45、等张收缩:只有肌肉长度的缩短而无张力变化的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第五章
46、灰质:在脑和脊髓中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集中的部位,由于血管丰富,在新鲜标本上颜色灰暗,故称灰质。
47、白质:在脑和脊髓中,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由于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含有类脂质,颜色发亮,故称白质。
48、皮质:在大脑和小脑,大量神经元胞体和树突所形成的灰质集中于表层,故称为皮质或皮层。
49、髓质:白质在大脑中的部分成为髓质。
50、神经核:在脑和脊髓中,除皮质外的其他部位,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及其树突集中成灰质团块,称神经核。
51、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称神经节。
52、传导束:白质中的起始、终止、走行和机能相同的纵行纤维集聚在一起形成。包括上行传导束、下行传导束和固有束。
53、马尾:脊髓腰、骶、尾部的神经根在未作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有一长段在椎管内下降,他们包绕中丝形成马尾。
54、脊髓节段:每一对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的根丝附着的一段脊髓即构成一个脊髓节段。
55、反射: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6、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是从接受刺激到发生反应兴奋在神经系统内循环的整个途径。
57、小脑脚:小脑借三对脚与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小脑下脚主要为绳状体,它由来自脊髓、延髓进入小脑的纤维组成。小脑中脚是由发自脑桥核的纤维组成,是随大脑半球的发展面扩大起来的。小脑上脚的基本部分为结合臂,主要是由小脑髓质内核团发出的离开小脑的纤维所组成。它在中脑下丘平面形成结合臂交叉后,止于中脑的红核和丘脑外侧核。
58、胼胝体:位于半球间裂底,是由联系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分嘴、膝、干、压四部分。
59、内囊:指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结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