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得体会:绿色素养,大学生的新“基因”
高校是传播、 生产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教育课程体
系是提升大学生绿色素养的前提。 完整的绿色教
理情怀和绿色意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实践,是个体对他人、社会与自然的行为反应。
绿色知识、生态伦理情怀、 绿色意识和绿色行为是绿色素养包含的四个基本要素, 它
们是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绿色知识是要解决 “何为绿色” 的认知问题,是提升个
体绿色素养的基础; 绿色情感和绿色意识是要解决情感、 态度和意志的问题, 是提升
个体绿色素养的中介和保障; 绿色行为要解决行为问题, 它不仅是衡量人们掌握绿色
知识和是否形成绿色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更是提升个体绿色素养的归宿和标志。 这四
个要素是一个密不可分的集合体, 培育大学生绿色素养, 关键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王
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高校是传播、 生产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教育课程体
系是提升大学生绿色素养的前提。 完整的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显性绿色课程和
隐性涉绿课程两个部分。 显性绿色课程主要是开设以绿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必修课程
和选修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涉及环境能源教育、 人口健康发展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比
如环境法学、 环境伦理学、 环境美学等。 隐性涉绿课程是指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相关绿
色内容的一些课程, 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在全校性的公共课程中(如两课、 英
语、大学语文、 大学体育课等) 渗透绿色教育的相关内容;二是将绿色理念融入绿色
校园文化建设,如布局校园绿化带、绿色长廊、绿色教室、绿色宿舍、绿色食堂和绿
色宣传等; 三是在学校、班级中制定热爱自然、 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鼓励学
校领导、教职员工(特别是专任教师)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授课方式
上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坚持节约优先、 坚持绿色出行等, 使大学生潜移默化
地受到影响。 通过显性绿色课程和隐性涉绿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推动生态文明观进校
园、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
“知易行难” 。促进大学生形成生态文明观和绿色行为习惯, 高校必须积极拓宽
绿色实践育人平台,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绿色实践能力。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
的绿色实践活动,增加他们自身的绿色体验,实现绿色环保由知到行的转化。首先,
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绿色实验基地和实习场所,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绿色知识的研究和绿
色成果的转化, 努力把培育大学生绿色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学以
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