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民族院校语言学发展论文
5
:以少数民族语言为特色
如语音部分,同学较难把握的某些元音与辅音存在于某些同学的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里,通过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并对这些同学的发音进行采集,可以,遍及各大方言区,如赣方言、粤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及东北、西北、西南及江淮等方言。基于同学语言基本信息库,按把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状况进行分组,这就形成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基本组成单位,大部分的调查与报告均以小组进行支配。
语音部分的教学历来是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难点。语音部分要求明确熟识语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初步把握人类发音、精确把握一般话发音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国际音标。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假如单纯从理论着眼,讲授发音相关原理,同学接受效果就很差。讲语音的物理属性,涉及语音四要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质等,讲其生理属性就会涉及发音器官、发音部位,这些内容假如抽象进行讲解,同学难于理解,就需要借助一些实物、运用一些仪器来进行讲解,让同学实际去使用浪纹仪、语图仪等,通过亲自去实践加深对语音四要素的理解与熟识。对于常用国际音标的把握,除了课堂上通过录音与老师的实际发音,让同学在课堂上通过发音要领去体会外,还需要课外的练习与辅导。民族院校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的不同方言区域,对常用国际音标的学习自然会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针对这一点,我们对全部同学把握民族语言及方言状况进行了统计,建立了数据库,依据不同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对同学进行了分组,针对同学的具体状况,加强了分组的课外辅导。在学习了语音部分后,让同学们依据给定的语料运用录音软件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及方言进行了录音,鼓舞同学运用音过程中,同学们会自觉地运用国际音标,遇到问题也能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争辩的方式来解决,在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中,同学加深了对常用国际音标的熟识与运用,进而达到相关的教学目的。语法部分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如何让同学去理解语法结构的基本规律?如何去理解与分析语法现象中的组合规章和聚合规章?怎样理解语言的普遍特征?如何分析语言的结构类型?这就需要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将这些问题细化,例如语法的组合规章中语素是怎样构成词的,结合自己的母语来谈谈这个问题。同学会首先想到自己母语的状况,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查,不得其解时,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在课堂上也能将自己的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沟通。语言的结构类型可按构词法与句法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让同学首先去考察自己母语的结构类型,并进行论证,形成争论小论文,分组进行争辩,并请每组代表在课堂上将小组争辩的重要观点进行陈述,这种争论报告的教学形式可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提升学习的效果。再如,语言的演化与分化规律性较强,语言进展变化的缘由是什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及亲属语言的关系如何?这一部分的内容实践性较强,可组织同学深化不同阶层、各行业调查语言使用状况,对社会方言的形成及特点有更深化地熟识;按所属方言不同进行分组争辩,各地方言有何特点;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查找亲属语言的相关资料,了解其争论的历史、方法及重要观点。
3
:引导民族视野下的语言学创新项目
立足民族院校特点,指导同学进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