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肝衰竭诊疗指南
第一张,共二十八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进展
2005年 美国肝病学会发布《急性肝衰竭处理》的意见书
2006年10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2)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TBil≥171斗mol/L或每日上升≥17.1斗moL/L);(3)有出血倾向,30%<PTA≤40%,(或1.5<INR≤1.9);(4)未出现肝性脑病或其他并发症。
2.中期:在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1)出现Ⅱ度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感染;(2)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淤斑),20%<trrA≤30%,(或1.9<INR。<2.6)
3.晚期: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淤斑等),PTA≤20%,(或INR>/2.6),并出现以下四条之一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Ⅱ度以上肝性脑病。
第十一张,共二十八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注意
考虑到一旦发生肝衰竭治疗极其困难,病死率高,故对于出现以下肝衰竭前期临床特征的患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进行积极处理:
(1)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2)黄疸升高(TBil≥51 izmol/L,但≤171 I山mol/L),且每日上升≥17.1 p.moL/L;
(3)有出血倾向,40%<PTA≤50%(或1.5<INR≤1.6)。
第十二张,共二十八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治疗
缺乏特效药物及手段。
原则上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病因治疗措施和综合治理措施,病积极防治并发症。
一、内科综合治疗
二、病因治疗
三、其他治疗
四、防治并发症
五、人工肝治疗
六肝移植
第十三张,共二十八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内科综合治疗
一、一般支持治疗
、减少体力消耗、减轻肝脏负担(III)
(III)
(III)
,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病酌情补充凝血因子(III)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特别注意纠正低钠、低氯、低镁、低钾血症(III)
,加强口腔护理及肠道管理,预防医院感染发生(III)
第十四张,共二十八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病因治疗
1、病毒性肝炎:对病毒性肝炎肝衰竭的病因学治疗,目前主要针对HBV感染所致的患者。对HBV DNA阳性的肝衰竭患者,不论其检测出的HBV DNA滴度高低,建议立即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应注意晚期肝衰竭患者因残存肝细胞过少、再生能力严重受损,抗病毒治疗似难以改善肝衰竭的结局。对免疫抑制剂所致HBV再激活者应以预防为主,放宽核苷(酸)类药物的适应证(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即可)。
2、药物性肝损伤所致急性肝衰竭:应停用所有可疑的药物(皿),追溯过去6个月服用的处方药、中草药、非处方药、膳食补充剂的详细信息(包括服用、数量和最后一次服用的时间)(III)。尽可能确定非处方药的成分(III)。已有研究证明,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药物性肝损伤所致急性肝衰竭有益(I)。
(3)确诊或疑似毒蕈中毒的急性肝衰竭患者,可考虑应用青霉素G和水飞蓟素(III)。
(4)妊娠急性脂肪肝/HELLP综合征所导致的肝衰竭建议立即终止妊娠,如果终止妊娠后病情仍继续进展.须考虑人工肝和肝移植治疗。(III)
第十五张,共二十八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其他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衰竭中的使用
2促肝细胞生长治疗
3微生态调节治疗
第十六张,共二十八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防治并发症(一)
脑水肿
①有颅内压增高者,给予甘露醇0.5—1.0 g/kg。(II-2);
②襻利尿剂,一般选用呋塞米,可与渗透性脱水剂交替使用(III);
③人工肝支持治疗(III);
④不推荐肾上腺皮质激素用于控制颅内高压(I);
⑤急性肝衰竭患者使用低温疗法可防止脑水肿,降低颅内压(III)。
第十七张,共二十八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防治并发症(二)
肝性脑病
①去除诱因,如严重感染、出血及电解质紊乱等(III);
②限制蛋白饮食(III);
③应用乳果糖或拉克替醇,口服或高位灌肠,可酸化肠道,促进氨的排出,调节微生态,减少肠源性毒素吸收(III);
④视患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酌情选用精氨酸、鸟氨酸-门冬氨酸等降氨药物(III);
⑤对慢性肝衰竭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酌情使用支链氨基酸或支链
氨基酸与精氨酸混合制剂以纠正氨基酸失衡(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