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关于辛亥革命的高考题.doc

格式:doc   大小:54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辛亥革命的高考题.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17/6/16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辛亥革命的高考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关于辛亥革命的高考题篇一: 2015 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按章节分课时逐题解析必修一第 13 课辛亥革命第 13课辛亥革命 1.( 2015 · 浙江文综· 19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 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 .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考点】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影响【解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故A 项错误; 材料中反映出君主专制已经不符合当时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故B 项正确;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不起决定作用,故C 项错误;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 D 项错误。【答案】 B2.( 2015 · 北京文综· 16)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 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 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 2 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 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解析】由材料可知, 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不是为了与西方文明对接, 故A 项错误; 太平天国变革发饰, 以推翻清政府统治, 革命党人变革发饰,以“除满清之藩篱”,反满革命,二者都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B 项正确; 太平天国并未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故C 项错误; 革命党人变革发饰并不是为了表明宗教信仰,故 D 项错误。【答案】 B3.( 2015 · 安徽文综· 16)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1-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 誓与全国人民一道, 继续奋斗, 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A. 维护国共合作, 坚持抗战到底 B. 推动国民大革命 3 C .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考点】辛亥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解析】据材料, 辛亥革命发生于 1911 年,“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则是 1941 年,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辛亥革命以求民主求民族独立为目标, 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故 A 项正确; 国民大革命发生于 1924 年到 1927 年, 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于 1927 年到 1936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 项错误;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目标,故 D 项错误。【答案】 A4.( 2015 · 山东文综· 19)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 2 所列为 1949 — 1978 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表2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 1840 年 4 至 1900 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析】 1949 — 1978 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2- 史观, 也就是革命史观。太平天国运动, 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 不会是最少的,故A 项错误; 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 不会是最少的,故B 项错误; 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 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 项正确; 辛亥革命, 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 D 项错误。【答案】 C5.( 2015 · 广东文综· 38)( 25 分)课(来自: 档网: 关于辛亥革命的高考题) 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 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3) 结合材料二, 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13 5 分) (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考点】(3)“中体西用”思想;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解析】(3) 结合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什么,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课程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