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文档名称: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pptx

格式:pptx   大小:8,013KB   页数: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pptx

上传人:511709291 2022/7/13 文件大小:7.8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ppt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主讲人:孙复中
主题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平安管理
资料来源:
(强制性国家标准〕 — GB 50194-93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平安技术标准JGJ 46-2005 2005-07-01

应当注意:很多绝缘材料受潮后会丧失绝缘性能或在强电场作用下会遭到破坏,丧失绝缘性能。
2、屏护
即采用遮拦、护照、护盖箱闸等把带电体同外界隔绝开来。电器开关的可动局部一般不能使用绝缘,而需要屏护。高压设备不管是否有绝缘,均应采取屏护。
3、间距
就是保证必要的平安距离。间距除用防止触及或过分接近带电体外,还能起到防止火灾、防止混线、方便操作的作用。在低压工作中,。
第八页,共四十三页。
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
接地和接零
2

指与大地的直接连接,电气装置或电气线路带电局部的某点与大地连、电气装置或其它装置正常时不带电局部某点与大地的人为连接都叫接地。

为了防止电气设备外露的不带电导体意外带电造成危险,将该电气设备经保护接地线与深埋在地下的接地体严密连接起来的做法叫保护接地。
由于绝缘破坏或其它原因而可能呈现危险电压的金属局部,都应采取保护接地措施。如电机、变压器、开关设备、照明器具及其它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都应予以接地。一般低压系统中,保护接电电阻值应小于4欧姆。

就是把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局部与电网的零线严密地连接起来;称为TN系统。

在施工现场有专用变压器的,由接地极直接引出保护零线连接各设备金属外壳。施工现场没有专用变压器的,应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总配电箱〕电源侧零线或总漏电保护器电源侧零线引出;称为TN-S系统。
第九页,共四十三页。
装设漏电保护装置
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
3
为了保证在故障情况下人身和设备的平安,应尽量装设漏电流动作保护器。它可以在设备及线路漏电时通过保护装置的检测机构转换取得异常信号,经中间机构转换和传递,然后促使执行机构动作,自动切断电源,起到保护作用。
第十页,共四十三页。
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
4
这是用于小型电气设备或小容量电气线路的平安措施。根据欧姆定律,电压 越大,电流也就越大。因此,可以把可能加在人身上的电压限制在某一范围 内,使得在这种电压下,通过人体的电流不超过允许范围,这一电压就叫做平安电压。平安电压的工频有效值不超过50伏,直流不超过120伏。
我国规定工频有效值的等级为42伏,36伏,24伏,12伏和6伏。凡手提照明灯、,如果没有特殊平安结构或平安措施,应采用42伏或36伏平安电压。
凡金属容器内、电梯井内等工作地点狭窄、行动不便、以及周围有大面积接地导体的环境,使用手提照明灯时应采用12伏平安电压。
采用平安电压
第十一页,共四十三页。
加强绝缘
5
加强绝缘就是采用双重绝缘或另加总体绝缘,即保护绝缘体以防止通常绝缘损坏后的触电。
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
第十二页,共四十三页。
电器火灾的预防
电器、照明设备、手持电开工具以及通常采用单相电源供电的小型电器,有时会引起火灾,其原因通常是电气设备选用不当或由于线路年久失修,绝缘老化造成短路,或由于用电量增加、线路超负荷运行,维修不善导致接头松动,电器积尘、受潮、热源接近电器、电器接近易燃物和通风散热失效等。
其防护措施主要是合理选用电气装置。例如,在枯燥少尘的环境中,可采用开启式和封闭式;在潮湿和多尘的环境中,应采用封闭式;在易燃易爆的危险环境中,必须采用防爆式。
防止电气火灾,还要注意线路电器负荷不能过高,注意电器设备安装位置距易燃可燃物不能太近,注意电气设备进展是否异常,注意防潮等。
第十三页,共四十三页。
静电、雷电、电磁危害的防护措施
1、静电的防护
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静电可以造成多种危害。在挤压、切割、搅拌、喷溅、流体流动、感应、摩擦等作业时都会产生危险的静电,由于静电电压很高,又易发生静电火花,所以特别容易在易燃易爆场所中引起火灾和爆炸。 静电防护一般采用静电接地,增加空气的湿度,在物料内参加抗静电剂,使用静电中和器和工艺上采用导电性能较好的材料,降低摩擦、流速、惰性气体保护等方法来消除或减少静电产生。
2、雷电的防护
雷电危害的防护一般采用避雷针、避雷器、避雷网、避雷线等装置将雷电直接导入大地。避雷针主要用来保护露天变配电设备、建筑物和构筑物; 避雷线主要用来保护电力线路;避雷网和避雷带主要用来保护建筑物;避雷器主要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