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 1页 2017-6-19 历史选择题与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审解组合类试题的技巧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筛选法、辨异法。最常用的是筛选法, 又称排除法, 以题干条件为“筛子”将备选项逐一过筛, 排除那些与题干无关显然错误的选项, 逐步缩小包围圈, 最后留下正确答案。组合式选择题常出现提法错误,那么凡含该内容的选项均错,称为“定一排三”法。例1 (2012 · 浙江高考)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 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 ,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同姓不婚”, 根据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可知, 晋国是周成王弟叔虞的封国,①正确, 燕国是西周王室贵族召公奭的封国, 所以两国国君均是姬姓。再根据“同姓不婚”原则, 排除②,宋是殷商后代微子的封国, ③正确。秦是因功臣分封,不是姬姓,所以④正确。答案 C 材料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四步进行: 第一, 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 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 抓住关键词, 读懂材料, 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 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题干的关系, 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本题型的关键。第四, 判断备选项内涵上有无从属包含关系。在此四步基础上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例2 (2012 · 安徽高考)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 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 而他们被揭穿在[ 这个] 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 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制定《十二铜表法》的目的。古罗马为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限制贵族利用民利益,故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从材料信息看, 这一法律条文是严禁审判官或仲裁官贪赃枉法、滥用权力。A 项内容与材料主旨无关; 该条文虽有体现保护平民权益的意图,但“充分”二字程度过高,因此 B 项不符合题意。 C 项没有材料依据。答案 D 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识记型选择题的解法: 即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识记程度, 一般考查的内容只涉及时间、空间、事件、内容、人物、结果等历史史实的基本属性,题干的形式一般不改变情景或只是稍加改变。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中考查的是课本中的什么史实, 然后根据课本对这一史实的具体表述, 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选择。例3 (2012 · 上海高考) 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茶陵一中 2014 届高三文科( 211-985 )班培训历史资料姓名第 2页 2017-6-19 2 A .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 .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 C .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 .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审题突破君主立宪制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