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草原》优秀教学设计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漂亮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忱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意刻哲理。
教学方法:
“兵教兵、将教将”的洋思教学法。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无穷无尽的大草原是内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家乡,他对草原充溢了酷爱。今日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草原,领会草原漂亮的风光吧。
朗读课文,每位学生读一段,老师进行评点。
一、出示学习目标(一)(时间10分钟)
采纳小组合作沟通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沟通鲍尔吉·原野的主要作品。
2、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并说明划线词语。
迥然不同 咆哮 云杉 长鬃 摩挲
眺望 辽远 冥想
二、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
1—6自然段将都市人与草原人视察景物的特点与方法作对比,得出草原的景物特点:景随步移,宽阔得让人眯起眼睛。
7—10自然段 写草原的草给人的感受。
13—15自然段写作者的感受。)
三、出示学习目标(二)(时间10分钟)
阅读课文1—10自然段采纳小组合作沟通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句子。
(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2、草原的草有什么特点?
(单一色的绿,在阳光下幻化出多种色调。)
3、与航海者相比,草原与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壮阔,单一中呈现丰富。不同点:可以接触)
4、为什么“在草原上,宽阔首先给人自由感,其次个感觉不自由
(自由主要突出草原的宽阔与宏大,不自由是指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四、出示目标(三)(5分钟)
读课文13—15自然段采纳小组合作沟通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
(表现作者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酷爱。)
2、你怎样理解“草原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将来”?
(是一种潇洒的心态,对金钱荣誉和地位毫不计较;对人生坦然自若,毫不张扬,恒久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小结:作者从小在草原上长大,草原辽远苍茫的美景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的人生看法特别潇洒,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对家乡深深的酷爱。
五、当堂检测(15分钟)
1、給加点字注音并说明词语
迥然不同 咆哮 摩挲 摩挲 冥想
2、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
3、你怎样理解“草原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将来”?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目标设置明确,在朗读中感悟草原与城市、大海的不同,学生领悟到了作者对草原对家乡的感情。课堂气氛很活跃,书声琅琅,当堂检测效果很好,但学生对本文的哲理不简单理解,须要老师结合草原的环境加以点拨。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文字美丽,内容新奇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呈现了草原一片旺盛兴盛的新气象。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其次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划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牧的情景。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视察,想像,以加深课文内容的感受。
二、教具支配:
插图、卡片、生字卡、田字格
三、教时: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相识新偏旁(二)重点、难点、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学期,我们学过《小池塘》、《春到梅花山》之后,知道了什么?
(春天来了,农村的池塘美了,梅花山梅花盛开,也很美
2、小挚友们,我们今日再到草原去看看,那里春天的早晨怎么样呢?
(板:草原的早晨)领读:
师:我国的内蒙古及两部黄土高原,有杂草丛生的大片土地,间或杂有耐早的树木,适应放牧牛羊。
3、说能说说记住“原”学的方法。
(教“厂”字头)
二、初读指导:
1、引导看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牧民们骑在立刻,挥动着鞭子,羊儿蹦跳着向前奔)
另一幅图上画了些什么呢?
(牧民们骑在立刻,照看羊群;一群群羊儿在草地上吃草)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①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诞生字新词。
3、检查自读状况
①指读一节
出示啪、鞭